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锂金属电池(LMB)因其高能量密度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尽管LMB的能量密度可以设计,但是其循环性能不可预测,各种原因可能导致了电池容量下降。然而,确切的原因尚未确定,更不用说采用策略来避免电池的过早死亡。虽然高库仑效率(CE)经常被认为是LMB循环寿命的衡量标准,但当阳极中存在额外的锂时,CEs无法直接与预测LMBs的循环寿命联系起来。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刘俊/Jie Xiao之前曾报道过锂离子和电解质的耗竭率,无论哪一个先出现,都可能决定LMB的寿命,特别是当使用不稳定的电解质与锂发生反应并消耗时[Nature Energy 4, 551–559 (2019)]。通常认为,电池中,较厚的锂阳极通常比电解质充足的薄阳极循环更长。然而,当使用好的电解质时,锂的消耗率会大大降低。电解质干涸和SEI的积累导致电池阻抗增加(特别是在长循环后),并最终决定电池电池寿命的结束。那么问题来了:
1. 如何确定来平衡阴极和与电解质的界面反应所需的锂量?
2. 什么从根本上决定了平衡的界面反应?
3. 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平衡单元,以补偿循环过程中持续的锂损失,并尽量减少SEI层的积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俊/Jie Xiao再次合作,又发表了一篇Nature Energy(两篇文章第一作者都是Chaojiang Niu,厉害!)。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研究了四种类型的350 Wh/kg的Li||LiNi0.6Mn0.2Co0.2O2(Li||NMC622)软包电池(2.0 Ah)的电化学性质。所有软包电池中使用的阴极和电解质相同;N/P比通过将Li阳极厚度从100 μm降至50 μm、20 μm和0(裸铜)来控制,如图1所示。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1. 四种不同类型的350 Wh/kg的软包电池
结果表明,在厚Li的软包电池(100 μm和50 μm Li, N/P比≥2.5)中,初始循环始终非常稳定;然而,随着循环的继续,干SEI层的积累增加了电池的极化,这逐渐成为主导,特别是在电池失效时。因此,在同一电化学窗口内,一旦极化变得足够高,就会出现突然的容量下降,从而结束电化学反应。由于阳极中多余的锂可以弥补锂源的损失,锂电池中的CE被人为地提高到几乎100%。
优化的20 μm薄锂(N/P比为1:1)产生了一个薄的、均匀的SEI层(含较少的干SEI),并在现实约束条件下有效平衡了Li消耗率、电解液消耗速度和SEI积累率之间的竞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极化,延长电池循环寿命。与传统的认为较厚的锂通常产生较长的循环寿命的观点相反,作者发现在实际高能LMB中使用薄锂阳极可以获得较长的循环寿命。
一个350 Wh kg−1软包电池(2 Ah)的原型实现了600次稳定循环,容量保持在76%,这是可充电高能LMB的里程碑。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2. 在2.0 Ah水平下,研究了4种类型350 Wh/kg Li||NMC622软包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3. NMC622电极在350 Wh/kg软包电池中长时间循环后的表征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4. 锂金属阳极在四种类型的软包电池中循环前后的拆解表征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5. 循环后软包电池厚度平均膨胀厚度比较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图6. 电池的降解机制和容量损失模型
文章结论
通过调整软包电池中的锂金属厚度,作者发现电池降解机制取决于可用锂的量、电解质消耗速度和SEI积累速度之间的竞争。这种理解有助于解释从厚锂阳极到薄锂阳极,无锂阳极的不同循环行为。
这项研究表明,SEI结构的演变不仅取决于电解质。可容纳SEI层的Li表面在平衡界面相互作用和减缓“干SEI”层的生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工作揭示了锂金属厚度、SEI结构和最终循环寿命之间的基本联系。
作者介绍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刘俊教授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材料转化科学实验室主任,著名杂志Nano Energy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以及在能源储存、化学转换和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应用等。刘俊教授获奖100余次,并被评为2007年杰出电池发明家,2012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发明家。已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Scientific America等著名杂志亮点评述。
连发两篇Nature Energy,350 Wh/kg软包电池600次循环,容量保持76%
Jie Xiao博士目前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她还在阿肯色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担任联合职位。她于2008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材料化学博士学位。她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1)和硕士学位(2004)。她的研究兴趣从材料合成、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到高级表征,旨在了解能量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关系及其潜在的反应机制。特别感兴趣的是识别用于能量储存和转换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她一直致力于能源相关材料和系统的实际应用和基础研究,从声学鱼标签的微型电池到先进电池都有涉及。已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谷歌H-index= 72,引用21,225)和2本书章节。自2017年以来,她连续被科睿唯安评为材料化学领域高被引研究前1%。
原文链接
Niu, C., Liu, D., Lochala, J.A. et al. Balancing interfacial reactions to achieve long cycle life in high-energy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 Energy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1-00852-3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30/e63719354c/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