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我国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便已出现。至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我国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烧成胎质坚实的瓷器这一重大发明。
然而近代我们才对陶瓷有了更深的认识。陶瓷和金属主要以多晶形式使用,多晶是由大量单晶组成的,称为晶粒,它们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grain boundary, GBs)。这些材料的宏观性能,如机械强度、抗辐射损伤性能、热电阻率和电阻率等,主要由微观组织决定,即晶粒尺寸和GB密度。为了控制微观结构的演变,通常使用外部刺激,如热、应力或辐照,来激发系统到能量增加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材料退火,发生GB迁移来修改微观组织,以达到期望的性能配置。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晶界
一般来说,大部分固态组织转变,如晶粒长大、再结晶和相变,最终由GB迁移控制。在原子尺度上,GB迁移是由原子机制决定的。这就是原子从一个颗粒转移到另一个颗粒的方式,这与原子GB结构的重排高度相关。
虽然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分析GB原子迁移机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理论方法。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最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直接可视化原子GB迁移。然而,在实验中,追踪单个原子或列的运动,以及在迁移过程中相关的GB结构演变仍然具有挑战性。虽然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具有较强的直接成像GB静态原子结构的能力,较差的时间分辨率限制了GB迁移的动态观测。与此同时,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有一个或两个数量级的更好的时间分辨率(10 – 100 ms),但结构复杂的GBs的细节和他们在迁移期间的演变仍难以完全确定在原子层面上。此外,在以前的高分辨率TEM下,电子束直接均匀地照射在晶粒和GBs上。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GB的结构变化是由光束照射GB直接引起的,很难研究GB的内在迁移机制。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策略来观察原子迁移,而不需要任何光束照射。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东京大学Yuichi Ikuhara和Bin Feng(均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文章,Direct imaging of atomistic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在这里,作者驱动平面GB粒子迁移的策略是只对GB附近的一个颗粒进行电子束辐照(图1),通过控制GB迁移的进程,可以用一系列静态STEM图像构造一个定格电影来直接成像这样的动态过程。
作者首先证明了通过控制电子束可以触发GB在α-Al2O3中的迁移,并且迁移过程是完全可控的。因此,通过重复的“触发-探测”方法对GB原子迁移的过程进行成像:首先触发只有几个原子列的GB迁移,然后使用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STEM成像,以帧的形式探测,由此给出GB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重复这样的“触发-探测”方法来能够跟踪单个原子列的运动和GB结构的演变。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图文详情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图1. STEM下的晶界迁移实验,电子束被控制照射到靠近GB的两个颗粒中的一个,例如,黄色虚线框内。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图2. GB迁移的图像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图3. GB运动的原子过程逐列成像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图4. GB迁移的原子几何和结构变化的二色模式
3600年了!终于观察到了原子尺度下的晶界动态迁移!
文献信息
Wei, J., Feng, B., Ishikawa, R. et al. Direct imaging of atomistic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Nat. Mater.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79-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0879-z#Sec7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4/7b66dc52f4/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