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石墨烯和MoS2等不同二维(2D)结构的精确叠加,使得二维材料领域焕发新活力,在它们的界面上展现了奇异的现象。这些独特的界面,通常是使用力学或基于沉积的方法,构建一个单分子层的异质结构。相比之下,自组装是一种可扩展的技术,复合材料可以选择性地在溶液中形成。
在此,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Hemamala I. Karunadasa等研究者,展示了一种层状钙钛矿-非钙钛矿异质结构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大单晶的合成策略。相关论文以题为“Directed assembly of layered perovskite heterostructures as single crystals”于2021年09月15日发表在Nature上。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层状异质结构的块状合成,几乎完全都是使用高温固态合成技术,从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和-卤化物基材料分离出来。这些物质通过一种叫做共生的过程形成;这是一种结构在另一种结构表面的结晶过程。更直接的插层和离子交换技术,已经在氧化物钙钛矿中得以发展,可用于制备微晶Bi-O (Aurivillius)和卤金属酸盐共生物的氧化钙钛矿。然而,这些材料所发现的结构多样性是有限的,每个结构都是局限反应空间中的一个例外。
相比之下,层状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因其结构可调性和低温合成而闻名。层状钙钛矿的组成为A2MX4 (A1+ =有机或无机离子;M2+ =金属离子;X1−=卤化物)通过降维与三维(3D)钙钛矿结构(AMX3)相关:通过添加离子盐(例如AX),对母晶体结构的一部分(通常是沿晶体平面的切片)进行概念性切割。在层状钙钛矿中,A1+通常是一个烷基铵阳离子,它通过形成有机双分子层来分割钙钛矿层。通过调整有机阳离子的结构,可以预测地合成出广泛的卤化物钙钛矿。
在此,研究者假设,在烷基铵离子上添加一个二级官能团,可以匹配钙钛矿片之间不同的、维度减少的结构(图1)。因此,研究者以自组装的方式,在水溶液中获得了层状钙钛矿-非钙钛矿异质结构的大单晶。利用双官能有机分子作为导向基团,研究者分离出了六层异质结构,这些异质结构形成了钙钛矿板与不同的无机晶格的交错,获得了此前未知的钙钛矿晶体。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共生晶格是典型无机结构类型的2D同属物。据目前所知,这些化合物是利用有机模板形成第一个层状钙钛矿异质结构,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无机结构的交错,可以显著地改变能带结构。光学数据和第一线原理计算表明,钙钛矿和共生层之间的实际耦合,导致新的电子跃迁分布在两个亚晶格。鉴于卤化物钙钛矿的技术前景,这种直观的合成路线为定向合成结构丰富、能在水中自组装的复杂半导体奠定了基础。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图1 针对模板化钙钛矿共生物的反应设计方案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图2 钙钛矿有机层中的氧酸和H3O+与Li+的交换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图3 概念化的三维母结构降维,以提供分层异质结构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图4 钙钛矿-PbX2 (X = Cl, Br)异质结构的比较
综上所述,除了在不同的无机层中实现不同性质的潜力外,这些异质结构还可以显示出在母体2D材料中看不到的突现性质。
众所周知,钙钛矿(perovskite)自提出以来,相关关键词的发文量几乎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但随着领域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能发Nature和Science这两大顶刊的数量是越来越少……尽管如此,据悉自2021年以来,在Nature的发文主体中带有“perovskite”关键词的“articles”也已达7篇,其他6篇分别如下: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今日Nature: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获得!相关领域长文今年第7篇!
可见,钙钛矿并没有过时,反而在相关领域焕发了新活力,正所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显然,科学研究炒别人的“剩饭”,固然容易,但“另起炉灶”应该才是科研人应有的创新精神。诸君共勉。
文献信息

Aubrey, M.L., Saldivar Valdes, A., Filip, M.R. et al. Directed assembly of layered perovskite heterostructures as single crystals. Nature 597, 355–35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10-x

Yoo, J.J., Seo, G., Chua, M.R. et al.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improved carrier management. Nature 590, 587–59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285-w

Hassan, Y., Park, J.H., Crawford, M.L. et al. Ligand-engineered bandgap stability in mixed-halide perovskite LEDs. Nature 591, 72–77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217-8

Zhang, Y., Chen, B., Guan, D. et al. Thermal-expansion offset for high-performance fuel cell cathodes. Nature 591, 246–25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264-1

Jeong, J., Kim, M., Seo, J. et al. Pseudo-halide anion engineering for α-FAPbI3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ure 592, 381–38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406-5

Cherniukh, I., Rainò, G., Stöferle, T. et al. Perovskite-type superlattices from lead halide perovskite nanocubes. Nature 593, 535–54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492-5

Kong, J., Shin, Y., Röhr, J.A. et al. CO2 doping of organic interlayer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ure 594, 51–56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18-y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10-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85-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17-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64-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06-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9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18-y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2/6ab4977fac/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