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成果简介
催化CO2还原在缓解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中催化中心的电子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旋态,作为电子性质的关键描述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海龙、江俊等人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策略来调节Co中心的自旋状态,通过离子交换,将Co物种稳定在锌基金属有机框架(MOF)来改变它们的配位环境,从而提供Co-OAc、Co-Br和Co-CN用于CO2光还原。实验和DFT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Co位点的自旋态产生了不同的电荷分离能力和光催化中CO2吸附/活化的能垒。
结果表明,在不添加贵金属和附加光敏剂的情况下,具有最高自旋态Co位点的Co-OAc光催化CO2产CO速率可达2325.7 μmol·g-1·h-1,对CO的选择性为99.1%,在已有报道的MOF光催化剂中位居前茅。这项工作强调了MOF是一种理想的材料,可用于调控自旋态以改善光催化性能。
相关工作以《Manipulating the Spin State of Co Site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CO2 Photoreduction》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
图文导读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图1. 合成后交换策略用于合成自旋态不同的Co-OAc、Co-Br和Co-CN
通过简单的合成后交换策略,在稳定的锌基MOF(CFA-1)中,Zn(II)位点部分被Co(II)/Co(III)取代。通过改变Co前驱体的类型,合成了三种不同的Co中心,分别与-CH3COO、-Br和-CN配位,分别得到Co-OAc、Co-Br和Co-CN(图1)。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图2. Co物种的电子结构和自旋态
由Co的K边EXAFS谱图进一步确定Co位点的配位环境。Co-OAc的FT-EXAFS光谱在~1.58 Å处呈现一个优势峰,可归因于Co-O键或Co-N键,而未观察到Co-Co键,表明Co位点原子分散在MOF骨架中。此外,EXAFS数据的曲线拟合表明,每个Co位点与三个连接体和一个醋酸盐配位(图2a)。同样,通过XAFS验证,Co-Br和Co-CN中的Co位点分别与一个Br和两个CN配位。
鉴于所有这些Co对应物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了所涉及的Co物种的自旋特征。假设Co位点的不同配位微环境会强烈影响它们的电子结构,从而引起自旋态的扰动,而不管Co的氧化态如何。例如,CoII的两种电子构型,即t2g6eg1和t2g5eg2,分别与它的低自旋态(LS)和高自旋态(HS)相关联,而CoIII的LS和HS态分别为t2g6eg0和t2g4eg2(图1)。
本研究利用XPS分析了MOFs中Co位点的电子结构和氧化态。两个明显的卫星峰表明Co在Co- OAc和Co-Br中的氧化态为+2,而Co-CN中没有卫星峰,反映其氧化态为+3(图2b)。考虑到Co 2p1/2和Co 2p3/2之间的能量差,即自旋-轨道分裂(ΔE)会随着Co中心单电子数的增加而增加,得到的ΔE顺序为ΔECo-OAc(15.9 eV)>ΔECo-Br(15.4 eV)>ΔECo-CN(15.1 eV),这表明Co-OAc中的Co物种可能比Co-Br和CoCN中的Co物种具有更高的自旋态(图2b)。这些结果初步表明,调节Co配位环境可以改变其电子结构和自旋态。
根据修正的居里-魏斯定律拟合磁化率,计算出Co-Ac和Co-Br的有效磁矩μeff分别为3.60 μB和2.93 μB(图2c、d)。根据μeff与自旋态的关系,Co-Ac和Co-Br的自旋态分别为0.17 LS+0.83 HS和0.54 LS+0.46 HS,分别对应单3d电子数的2.66和1.92,与DFT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图3. 光催化CO2还原
在没有额外光敏剂和贵金属助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CO2还原。光催化实验表明,Co-OAc的H2、CO和CH4产率分别为18.3、2325.7和1.8 μmol·g-1·h-1,对应于CO的TOF为27.0 h-1,CO选择性为99.1%(图3a)。为了明确CO的来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完成了13CO2同位素标记实验。总离子色谱(TIC)峰在6.3 min对应于CO产物,其质谱主要由三个信号组成。m/z=29处的信号可归为13CO,m/z=13处的13C和m/z=16处的O可归为13CO的碎片,证实CO来源于CO2的转化(图3b)。对Co-OAc的循环实验表明,CO的生成活性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稳定性(图3c)。
此外,本文研究了Co-Br和Co-CN的光催化性能,揭示了Co自旋态对光催化CO2还原的影响。尽管Co-Br和Co-CN的CO选择性均高于Co-OAc,但低自旋态CoII位点的Co-Br的CO产率略有下降(1864.4 μmol·g-1·h-1),TOF为11.2 h-1,CO活性仅为57.3 μmol·g-1·h-1,TOF为0.4 h-1,不到Co-OAc的四十分之一(图3a)。这些结果证实了Co的不同自旋态对CO2还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将自旋态和光催化活性联系起来,给出了CO活性与单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图3d),该关系表明,随着单电子数的增加,CO的产率也在提高,这清楚地揭示了Co自旋态对CO2光还原活性的显著影响。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图4. 自旋极化促进的电荷分离
为了揭示光催化中的电荷转移机理,以Co-OAc为代表,进行了原位软X射线吸收光谱(sXAS)和原位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位于778.4和793.7 eV处的峰分别对应于L3和L2边(图4a),这是由电子从p轨道向轨道跃迁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光照射下的信号明显被抑制,这表明Co位点接受电子。此外,原位EPR在黑暗条件下显示Co2+信号。暴露于光下,可以观察到一个还原的信号,因为接受电子的Co2+转化为Co+。当引入CO2时,信号部分恢复,这意味着电子从Co位点迁移到CO2。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光催化过程中,Co位点在接受光生电子后被还原;随后,电子被转移到CO2中,从而实现光催化反应。
决定光催化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有三个,即光吸收、电荷分离和表面反应。鉴于三种Co基MOF具有相似的光吸收特性,本文研究了Co基MOF的电荷分离过程和CO2的吸附活化,以阐明Co位点的自旋状态对CO2光还原活性的影响。不同的自旋态通常会引起判别自旋极化,从而影响电荷分离。因此,计算了态密度(DOS)图来显示这些光催化剂的自旋极化电子分布。正如预期的那样,由于CFA-1和Co-CN的抗磁性,没有观察到自旋极化行为。相比之下,Co-OAc和Co-Br的HOMO(对应VBM)周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自旋极化电子(图4b),其中Co-OAc的自旋极化更高,自旋上电子更多,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电荷分离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旋极化如何导致电荷分离增强,阐明了相关机制(图4c)。在光照射下,自旋向上的电子被激发到LUMO(对应导带最小值CBM),相应的自旋向上的空穴留在HOMO中。由于自旋-轨道耦合(SOC)、超精细相互作用(HFI)等作用,光激发的自旋向上电子会改变自旋方向,而留在HOMO中的自旋向上空穴则保持自旋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光激发电子与空穴的自旋不匹配,电荷复合将受到抑制,这说明高度的自旋极化会增强电荷分离。
中科大两大杰青团队,合作重磅JACS!
图5. 原位DRIFTS测试与DFT计算
首先,本文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DRIFTS)来确定Co-OAc光催化CO2还原的关键中间体。很明显,随着光照射时间的延长,一些关键中间体的峰逐渐增强(图5a)。1248和1325 cm-1处的峰分别属于*CO2和CO32-,这是由MOF表面的CO2活化过程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在1549 cm-1处观察到*COOH中间体,这通常被认为是将CO2还原为CO的关键活性物种。此外,在大约2022 cm-1处CO的化学吸附信号支持CO是CO2还原过程中的主要产物。根据DRIFTS的结果,可以提出CO2向CO转化的可能机制:(1)CO2→CO2*;(2)CO2*+e+H+→*COOH;(3)*COOH+e+H+→*CO+H2O;(4)*CO→CO。
根据反应机理,进一步进行理论计算,揭示自旋态调控在CO2光还原中的作用。CO2在Co催化位点上的吸附是第一步。DFT计算结果表明,CO2在三种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垒呈现Co-CN>Co-Br>Co-OAc的趋势(图5b),表明具有更多单电子的高自旋Co位点有利于CO2与Co位点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吸附CO2(*CO2)到氧化CO的活化过程。吉布斯自由能(ΔG)沿两个氢化步骤的反应路径变化如图5c所示。具有最高能垒的*COOH中间体的形成是Co-OAc和Co-Br的速率决定步骤(RDS),其中Co-OAc较低的能垒支持了Co-OAc对Co-Br的较强活性。而*CO的解吸是Co-CN的RDS,其能垒远高于Co-OAc和Co-Br,说明生成的CO不易及时从Co-CN表面逸出,从而阻碍了反应的进行。因此,Co-CN的CO2吸附和CO解吸阻力最大,同时电荷分离受到最大抑制,因此其光催化活性最低。
文献信息
Manipulating the Spin State of Co Site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CO2 Photore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4.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11446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2/07/041cad0dcb/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