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VASP计算12大专题课程:晶体、二维材料、催化、电池、钙钛矿、单原子、吸附、半导体、缺陷、磁性计算等!
学员好评夸爆了!MS+LAMMPS建模/催化/电池/半导体计算培训汇总!材料计算小白发文必备!
机器学习这么火,怎么应用到材料/化学领域?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成果简介
碱性溶液通常是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的优选介质,因为它具有高电流密度和低过电位,并同时抑制析氢副反应。在此,明尼苏达大学Matthew Neurock等人使用显式KOH电解质和H2O溶液分子进行了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研究OH阴离子和KOH电解质对CO2还原动力学的影响。
计算方法
作者使用维也纳从头算模拟程序(VASP)进行AIMD模拟,几何优化和过渡态搜索,并采用能量截断为396 eV的平面波和投影增强波势(PAW)来模拟核心电子和价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使用广义梯度近似和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来描述交换关联作用,并采用Grimme的D3方法来描述范德华相互作用。在DFT优化模拟中,作者使用以Γ为中心的3×3×1 k点网格和10–4 eV的能量收敛标准,并且每个原子的最大力收敛标准为0.1 eVÅ–1
结果与讨论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1 H2O/Au(111)体系中CO2、K+OH的稳定平衡结构
如图1所示,在第一种构型中,OH通过形成共价Au–OH键与表面相互作用,并与溶液中的CO2和邻近H2O上的O原子形成氢键。在第二种构型中,OH在表面附近的H2O氢键网络中完全溶剂化。在这两种平衡结构中,K+在表面以上约4.6Å的距离与H2O溶剂化,并且平均水合数为5–6,以及K–O距离为2.74–2.82Å。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2 游离CO2和结合*CO2(•−)结构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3*CO2(•−)相对于游离CO2的能量曲线作为电势的函数
如图2所示,在1个KOH和2个KOH分子存在的情况下,OH结合在表面(*OH)或在溶液中溶剂化(OH)。在图3中,作者将Au(111)上吸附*CO2(•−)相对于溶液中游离CO2的能量(黑色曲线)绘制为1 KOH(红色曲线)和2 KOH(绿色曲线)溶液的电势函数。当从0V移动到阴极电位以实现CO2还原时,溶液中的游离CO2分子向越来越负的阴极表面移动。在低于−2.3 V的电势下,CO2通过碳原子与表面结合,形成弯曲的*CO2(•−)中间体,具体如图2所示。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4 不同结构CO2的计算电荷
当CO2以静止状态存在于溶液中(游离CO2)时,在所有电位下都保持中性,具体如图4中的黑色曲线所示。当电极充分极化时,电子电荷从Au阴极转移到线性CO2的2π*状态,从而导致CO2的弯曲吸附,即形成*CO2(•−)自由基阴离子表面中间体。吸附在表面的*OH促进了从Au到CO2电子转移,这使得还原过程能够在较低的起始电位下发生。此外,当OH吸附在表面上时(红色实线),1 KOH系统中向CO2的电荷转移比OH溶剂化时(红色虚线)高0.17 e,表明CO2的吸附更强。在相同的过量电荷下,在较高的KOH浓度下转移到CO2的电子电荷(实心绿色曲线)高0.2 e,这表明表面上的OH能够使电子从*OH转移到Au,然后转移到CO2中。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5 游离CO2反应物、过渡态和*CO2(•−)产物的结构和势能曲线
如图5a所示,在~−1.4 V的电势下,1 KOH中*CO2(•−)形成的势垒为~0.5 eV。势垒和反应能在更负电势下的合并是由于电子转移的显著增强,这使得电子能够完全转移到过渡态。此外,在2 KOH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性质,具体如图5b所示,其中−1.4 V时的活化势垒和反应能均降至0 eV。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6 吸附CO2的电子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如图6所示,由溶剂结构变化引起的熵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电子能的变化曲线(蓝色曲线)和自由能的变化曲线(红色曲线)包括溶剂结构变化引起的熵值变化,两者基本上相同,即红色和蓝色曲线几乎重叠。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7 H+从邻近的水中转移到*CO2(•−)的反应途径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8 H+从邻近的水转移到*CO2(•−)的势能曲线
如图7所示,质子通过从溶液中的H2O分子转移到*CO2(•−)上,从而形成羟基羰基*HOCO中间体,并形成额外的OH,而该OH在溶液中被H2O溶剂化。该质子化步骤在低于−1.3 V 的电势下发生,其为*HOCO(粉红色)和*CO2(•−)(红色)能量曲线的交点,具体如图8所示。质子转移形成*HOCO并随后产生CO和OH的电位远低于e转移到CO2的电位,这表明电子转移是Au碱性溶液中CO2还原的速率决定步骤。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9 CO2结构和电荷转移能量沿反应路径的变化
如图9所示,作者研究了CO2结构和电荷转移能量沿反应路径的变化,其中作者定义了一个协同的e和H+转移路径,其遵循CO2到吸附*HOCO的直接PCET转化。然而经过优化计算,这种协同路径收敛为两个独立且连续的基本步骤,其中包括e转移和H+转移。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10 游离CO2形成HCO3的势能曲线
图10显示了在1 KOH和2 KOH溶液中Au/H2O界面形成的碳酸氢盐结构,并绘制了两种体系的势能曲线,其中该反应是通过将吸附的*OH添加到游离CO2的C中来产生HCO3。图10c中的结果表明,在较低的KOH浓度下,当电位位于−0.7 V以下时才会形成HCO3。而随着KOH浓度的增加,在所有阴极电位下都会形成HCO3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11 HCO3还原为*HOCO的反应机理和相应的势能曲线
虽然HCO3在碱性介质中很容易形成,但它可以在Au表面的更负阴极电位下被还原为*HOCO,随后被还原为CO。如图11所示,在较低的KOH浓度(1 KOH)下,HCO3在−2.7 V时被还原为*HOCO(粉红色和紫色实线的交叉),而在较高的KOH浓度(2 KOH)下,HCO3在−2.1 V时被还原为*HOCO。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图12 *HOCO形成CO+H2O的反应机理以及模型结构和势能曲线
如图12所示,作者将第二个H+和e转移到*HOCO,从而生成*CO和OH。在所有电位下,*CO容易脱附生成游离CO,而*CO解吸与Au电极上的CO2RR动力学上无关。此外,CO在形成时容易解吸,只有较小部分的CO结合到不饱和位点。
结论与展望
模拟表明,第一个电子转移到CO2以形成吸附的*CO2(•−)自由基阴离子的步骤是速率控制步骤,而随后的质子和电子转移步骤容易发生。溶液中存在的OH阴离子可以吸附在Au阴极上,从而使OH阴离子能够将电子转移到Au阴极并进入CO2的2π*轨道,进而促进CO2的吸附和电子转移,以及形成吸附的*CO2(•−)自由基阴离子。增加K+OH电解质的浓度可以降低电催化还原CO2的势垒,从而提高了电流密度。随后形成的*CO2(•−)自由基阴离子通过简单的质子转移可以形成羟基羰基(*HOCO)中间体,该中间体随后通过质子和电子转移形成CO和OH。该结果有助于系统了解OH、K+、H2O和反应中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CO2RR的起始电位、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文献信息
Sahithi Gorthy et.al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s of KOH Concentration and the Role of OH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on Au ACS Catalysis 2023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2c06115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计算文献解读】ACS Catalysis:KOH浓度的影响和OH–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3/dddf80fb3b/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