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富含锂和锰(LMR)的层状氧化物具有高容量和低成本,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一类有前途的阴极。然而,由于Li2MnO3蜂窝结构的不稳定性,循环过程中的电压衰减仍然是其实际应用的障碍。
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成果简介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刘奇、任洋教授、美国西北大学Christopher M. Wolverton以及美国阿贡实验室Wenquan Lu等人报道了一种无钴LMR锂离子电池阴极,其电压衰减可以忽略不计。该材料具有由层状LiTMO2和各种堆叠的Li2MnO3组分组成的复合结构,其中驻留在Li2MnO3的Li层中的过渡金属(TM)离子形成“帽”以增强蜂窝结构的稳定性。如实验和计算结果所示,这种加帽蜂窝结构在高电压循环后是持久的,并且防止TM迁移和氧损失。这项工作表明,LMRs中长期存在的电压衰减问题可以通过内部钉扎蜂窝结构来有效缓解,这为开发下一代高能阴极材料开辟了一条途径。
相关工作以《A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negligible voltage decay》为题在《Nature Energy》上发表论文。
图文导读
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图1 设计的阴极的电化学性能
图1a展示了蜂窝状封顶层状锂金属氧化物(CH-LMR)在2.0 V至4.7 V电压范围内,以约0.1C的倍率进行的前三个充放电曲线。初始放电容量为254.4mAh/g,能量密度为836Wh/kg,相比商业NCM622(即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增加了20-30%。初始充电过程中的长时间高压平台是LMR正极中Li2MnO3激活的特征。虽然初始充电曲线与后续充电过程不同,但接下来三个循环的放电曲线几乎与第一个周期相同,容量衰减可忽略。
图1b展示了形成循环期间dQ/dV曲线的结果(其中Q表示充电,V表示电压),可用于研究氧化还原机制。高强度峰表明Li2MnO3的激活过程。在后续循环中,由于阳离子和阴离子氧化还原的部分重叠,峰变为宽阔的隆起。因此,镍和氧化物之间的电压边界消失,变成了一个长的电压斜坡。在3.5-4.4 V区域的峰对属于层状LiTMO2相中Ni2+/Ni4+的氧化还原,有助于初始容量(< 4.4V)。
图1c显示了合成的CH-LMR具有非常好的倍率性能。即使在2C的高倍率下,材料仍然可以提供高达206mAh/g的放电容量。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的CH-LMR正极具有出色的容量和电压稳定性(图1d)。三个形成循环后可以实现248mAh/g的比放电容量,并且样品在C/3下50个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96%,截止电压为4.7V。第三个充放电电压曲线与NCM622相比显示出典型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的滞后效应,同时,CH-LMR正极在4.7 V以上显示出更高且稳定的库仑效率和较小的累积不可逆容量损失,这表明CH-LMR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少的副反应。最重要的是,在以C/3速率循环50次后,CH-LMR几乎没有电压衰减(每个循环约为0.02 mV),而在文献中报道的LMR正极的典型电压衰减值通常约为1mV/每循环,最好的情况仍然高达0.45mV/每循环。同时,不同循环的放电曲线几乎重叠。最后,作者还使用石墨负极对阴极材料进行了全电池测试,进一步确认电压衰减仅为每个周期约0.02 mV(图1e,f)。需要注意的是,几十年来LMR正极的电压衰减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然而,作者的CH-LMR明显显示出可忽略的电压衰减。
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图2 设计的阴极的结构
CH-LMR材料中的蜂窝结构在循环时是稳定的,这也由循环材料的XRD图中良好保持的超结构反射所证明。一些TM部分占据了一些层间的Li位点,记为TMLi。如其电化学性能所示,TMLi稳定的蜂窝体结构增强了循环稳定性。
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图3 理论计算研究
Nature Energy:可忽略电压损失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
图4 原位表征研究
这些TM离子利用特殊的O-堆积原子排列(即Li+离子位于八面体位置,氧堆积遵循ABBA序列),正好位于蜂窝结构中Li离子的上方或下方,作为“帽”将氧离子固定在蜂窝Li周围。通过显微镜检查、散射特性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盖帽稳定了蜂窝结构并抑制了氧释放、阳离子迁移和结构降解。因此,作者的LMR材料在循环时表现出可忽略的电压衰减。此外,作者强调设计的LMR阴极不需要昂贵和稀缺的钴元素。
总结展望
总之,作者成功合成了无钴LMR正极材料Li1.1(Ni0.21Mn0.65Al0.04)O2,其在循环时表现出可忽略的电压衰减。该材料具有TMs部分占据Li2MnO3组分中Li原子正下方或上方的层间Li位置的结构。这种加盖的蜂窝结构保持了蜂窝结构的高电压稳定性,并抑制了氧释放、阳离子迁移和相变。这项研究克服了LMR阴极材料长期以来的电压衰减挑战,为开发LIBs的高能阴极材料开辟了一条道路。
文献信息
Luo, D., Zhu, H., Xia, Y. et al. A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negligible voltage decay. Nat Energy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289-6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09/30/2635217a68/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