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成果展示

通过合适的有机底物的催化加氢来储存氢气,有助于提高氢能的体积密度。其中,利用价格低廉的工业粗氢来存储氢气显示出更有经济吸引力,但是由于粗氢中的一氧化碳(CO)杂质即使是痕量也很容易使金属活性位点失活,因此这种方法尚未实现。
基于此,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戴升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兼具CO甲烷化和甲苯加氢性能的稳定的RuNi/TiO2催化剂,将粗氢储存和提纯的概念变为现实。在大气压下,RuNi/TiO2催化剂能够在1000-5000 ppm CO杂质的模拟粗制氢进料下,在180 °C左右将甲苯有效氢化成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 MCH)。实验测试发现,在粗氢(0.5% CO/H2, v/v)和甲苯蒸汽(WHSV=1.4 h-1)为原料下,优化后的催化剂在反应24 h内MCH产率保持在60%以上,并将氢气流出口CO浓度降低至0.01%。
结合原子分辨显微和光谱研究表明,在还原过程中,Ru和Ni物种的共定位促进了紧密耦合的金属Ru-Ni团簇的形成。在催化加氢过程中,由于独特的键合特性,Ru和Ni分别作为CO甲烷化和甲苯加氢的活性位点。该工作为未来氢气经济中粗氢的有效利用和纯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背景介绍

氢气(H2)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能源载体之一,其实际储存和运输一直是制约氢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利用有机底物催化氢化为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的化学储氢是一种更安全和替代的方法。在LOHC候选物中,甲苯和相应的甲基环己烷(MCH)因其低毒、优异的可逆性和稳定性、高重量氢容量(6.2 wt%)和易于充/放电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储氢介质。对于传统的催化加氢工艺,必须使用99.99%以上的纯氢。以少量CO为主要污染物的蒸汽重整和水煤气变换反应得到的工业化粗氢资源,其价格仅为纯氢的一半,因此开发耐CO加氢催化剂在十分具有吸引力。
通过将金属的尺寸减小到原子尺度,得到的具有较少d-电子的阳离子金属单原子倾向于以较低强度的方式结合CO。尽管单原子催化剂在驱动耐CO的甲苯加氢过程中具有理论潜力,但它们与CO的减弱相互作用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对粗制氢原料的净化能力。其中,同时进行CO甲烷化和甲苯加氢是一种更实用的方案,以缓解金属的CO中毒效应,以及工业氢的存储和纯化。因此,非常必要制备具有双功能活性位点的双氢化催化剂,但目前还没有报道过。

图文解读

储存和提纯
作者利用初湿浸渍法制备了TiO2负载的Ru、Ni和双金属RuNi催化剂,根据金属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表示为2Ru/TiO2、5Ni/TiO2和2RuxNi/TiO2(0.5 ≤ x ≤ 8)。随着进料氢气中添加1000 ppm CO,这些催化剂的甲苯转化率在170 °C时被急剧抑制。其中,2Ru5Ni/TiO2的甲苯转化率显着提高,达到12.5 moltoluene/molmetal/h和MCH产率(20-60%)。2Ru5Ni/TiO2的耐CO加氢性能从120  °C开始,在170  °C达到最高MCH收率(58.1%)。2Ru/TiO2和2Ru5Ni/TiO2都具有优异的低温CO甲烷化活性,其中95%以上的CO在170 °C及以上可转化为甲烷,而5Ni/TiO2在170 °C仅实现了20%的CO转化。当CO低于0.5%时,2Ru5Ni/TiO2仍保持活性,并具有可观的MCH产率。MCH产率在0.1% CO/H2中为91%,在0.5% CO/H2中为73%,CO转化率为100%。在超过24 h的测试期间,MCH产率保持在60%以上,同时将出口氢气流中的CO浓度降低至0.01%。
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图1.不同条件下催化剂的甲苯加氢性能
结构表征
在煅烧的2Ru5Ni/TiO2中,观察到Ru和Ni物种之间的共定位,表明NiO和RuO2物种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从HAADF-STEM图像和还原的2Ru5Ni/TiO2的相应EDS元素图发现,Ru和Ni物种均保持其高分散状态。在5Ni/TiO2中,Ni物种在煅烧后高度分散在TiO2上,但在还原后剧烈聚集,尺寸分布为65.8 ± 29.3 nm。还原后Ru和Ni的共定位仍然存在,有助于Ru物种限制总Ni物种的迁移(平均尺寸 = 8.1 ± 3.6  nm)。这些结果表明,RuO2和TiO2之间的外延界面导致产生高度分散的Ru簇,由于在还原过程中Ru和Ni物种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Ni物种的稳定性。
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图2.催化剂的合成和显微镜表征
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图3. 2Ru/TiO2、2Ru5Ni/TiO2和5Ni/TiO2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机理研究
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发现,2Ru/TiO2在经过H2活化和CO吸附(COad),三个吸附带与低配位(2072 cm-1)和高配位Ru原子(2009 cm-1)上的线性COad相关,以及观察到Ru-多羰基物种(2133 cm-1)(α-1)。甲苯吸附后的特征伸缩振动信号(β-1)可以完全被CO取代(β-2)。表明,CO在2Ru/TiO2上的吸附比甲苯更具竞争力。2Ru5Ni/TiO2在连续吸附CO和甲苯后,发现COad从2079到2070 cm-1和2016到2003 cm-1的红移(α-1, 2),表明甲苯的影响在CO吸附上。
此外,在2Ru5Ni/TiO2中仅观察到与Ru表面相关的三个COad带(2136、2079和2016 cm-1),而在CO后在5Ni/TiO2中没有留下COad带吸附(α-1),表明在这种情况下Ni和CO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CO-甲苯转换结果表明,2Ru5Ni/TiO2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CO和甲苯活性位点,导致这两种反应物之间的非竞争吸附。Ru对CO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有助于CO活化和甲烷化,而高度分散的Ni物种是模拟粗制氢进料中甲苯吸附和加氢的主要位点。
北大马丁&华理戴升,最新Nature子刊!
图4. 原位DRIFT光谱研究机理

文献信息

CO-tolerant RuNi/TiO2 catalyst for the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of crude hydroge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2100-x.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100-x.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01/7359903ebc/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