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解说头版文章
品味智慧之光
纵使揽胜四方
我自封面大赏

——编语

钾离子电池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西安理工大学李喜飞、秦戬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材料由含Se空位缺陷的CoSe2和FeSe2两相组成。二者互相接触,形成丰富的异质结。电极颗粒表面覆盖有碳层。这种结构与组分带给电极性能的“正能量”包括:
1)异质结形成相间电场,提升电极导电性,加速离子在两相间的传递;
2)空位缺陷增强电极对K+吸附,增加电极活性位点数量;
3)表面碳层加固电极材料结构,延长电极使用寿命。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CoSe2-FeSe2@C电极在100 mA/g和2 A/g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容量分别为401 mAh/g与275 mAh/g。理论计算证明了CoSe2/FeSe2异质结对钾离子在电极内部传输的促进效果。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封面展示的是碳包覆CoSe2/FeSe2异质结区域。近处放大图中可见上、下层CoSe2晶体结构与中层FeSe2晶体结构,两相间形成异质结。每块 “金字塔”塔尖上的黑色区域应为碳层。所有金字塔被石墨烯大网包覆,代表电极颗粒表面的碳包覆,有稳定结构的作用。

扫码呈现原文摘要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水系锌离子电池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德国乌尔姆亥姆霍兹研究所(Helmholtz Institute Ulm)Stefano Passerini、Alberto Varzi团队阐明了α-Mn2O3的储Zn2+机理。由于α-Mn2O3不具备允许Zn2+嵌插的孔道或层状结构,因而一直被认为无法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作者们发现,虽然α-Mn2O3自身不是理想的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但它在Zn2+和正电压共同作用下能转变为L-ZnxMnO2。L-ZnxMnO2具有层状结构,可储存Zn2+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基于以上信息,作者们合成了具有多级结构的介孔α-Mn2O3纳米棒阵列,将其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极。电化学测试显示该材料在5.0 A/g电流密度下的电容量可达103 mAh/g;充放电(2.0 A/g)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于80%,证实了α-Mn2O3可作为锌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封面主体展示了以α-Mn2O3为正极(上端),金属Zn为负极(下端)的锌离子电池。电池浸泡在水中,代表了水溶剂,象征水系锌离子电池。

扫码呈现原文摘要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锂离子电池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锂离子电池在使用之初需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含Li界面,因而需要消耗一部分Li元素。这部分Li元素的消耗会减少电池的总容量。近年来发展的预锂化(prelithiation)技术通过在电池使用前额外添加活性Li,补偿了电池在运行前的消耗。华中科技大学孙永明课题组总结了各种预锂化技术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今后发展需克服的挑战。综述基本结构如下:
一、预锂化过程涉及的材料、关键参数与过程
二、预锂化方法与典型例子
三、预锂化电极材料的化学与结构稳定性
四、预锂化的安全风险
五、预锂化产生的杂质与副反应
六、预锂化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七、预锂化过程的大规模性及其与现有生产的兼容性
八、展望:此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预锂化过程未来发展的几点方向:
1、更深入地认识预锂化对于电极整体性能的影响
2、考虑并规避预锂化过程带来的安全风险
3、研发能直接将预锂化技术整合到现行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中的途径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Li液滴正滴入下方横放的电池里,象征了预锂化技术向电池中人为引入过量活性Li的过程。背景中的各种晶体结构代表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扫码呈现原文摘要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热电材料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团队联合昆明理工大学冯晶、于晓华、葛振华团队报道了一种改性Bi2S3热电材料的方法。Bi2S3塞贝克系数高、热导率低,但导电性差是制约其热电性能的瓶颈。
作者们通过将Bi2S3与氢卤酸混合水热反应,成功制备了F、Cl、Br掺杂的Bi2S3。其中氯掺杂Bi2S3(Bi2S2.96Cl0.04)的电子浓度较原始Bi2S3提升了约两倍。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掺杂的Cl能形成电子离域通道,增加自由电子浓度,从而提升导电性。
实测Bi2S2.96Cl0.04的热电品质因子zT在673 K时达到~0.8,是目前所有报道的基于Bi2S3热电材料的最高值。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在水中,F、Cl、Br离子正朝着红色Bi2S3纳米棒移动,代表了水热反应使卤离子掺杂Bi2S3的过程。放大图中可见Bi2S3的晶体结构与掺入其中的卤素。Bi2S3纳米棒表面散发出的闪电可能指示热电转换的应用。

扫码呈现原文摘要

品鉴头版文章!Advanced系列能源转换与存储类封面大赏(9月第2期)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3/62b71c55c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