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成果简介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通过提高充电截止电位,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中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容量。然而,由于正极较大的体积变化破坏了活性材料和正极-电解质中间相(CEI),导致电解液渗透到破损的活性材料中,从而导致正极和电解液之间持续的副反应,最终使得高压正极容量快速衰减。
在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和天津大学许运华教授等人通过在1.7 V的低恒电压下预先对氟化电解液进行恒电位还原,从而形成了坚固的富含LiF的CEI。同时,以LiCoO2作为模型正极,证明了富含LiF的CEI在4.6V的高截止电位下保持了正极材料的结构完整性,并抑制了电解液的渗透。与只有17.4%容量保持率的LiCoO2相比,具有富含LiF CEI的LiCoO2在0.5C的倍率下展现了198 mAh g-1的容量,且在循环400次后具有63.5%的容量保持率。
相关论文以“Formation of LiF-rich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by Electrolyte Reduction”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使得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持续上升。其中,提高电池工作电压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将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上截止电压从4.3V提高到4.6/或4.7V,这可以使放电容量和能量密度增加15~35%。然而,在这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更多的锂嵌入/脱出也会增加其体积变化,导致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正极-电解质间相(CEI)破裂,从而使得电解液会渗透到破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中,并与之发生反应。如果电解液能够被稳定的CEI层阻断,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体积变化引起的裂纹可以被抑制或可逆地恢复,即使在高截止电压下,也能明显提高正极的循环寿命。

在已知的CEI中,富含有机的CEI与正极表面结合,不能承受正极的大体积变化。富含LiF的中间相由于电导率极低而非常薄,并且具有广泛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使其对正极和负极都具有良好的钝化能力。在酯类或醚类电解液中,在低于1.0V的低电位下还原阴离子,很容易形成富含LiF的间相。为了在正极上形成富含LiF的CEI,需要在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分解电位以上具有较高还原电位的电解液。通过选择高还原性盐提高还原电位,通过增加盐浓度或使用弱溶剂化溶剂提高离子聚集率。例如,LiDFOB或高浓度的LiFSI可以在相对较高的电位下被还原,从而形成氟化锂和其他无机物。如果还原电位对正极也很稳定,则富LiF中间相可以同时稳定正极和负极。虽然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直接外部电短路可以在正极上形成均匀的中间相,但它可能导致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分解。为了形成富含LiF的CEI,正极应该被放电到只有氟化电解液被还原但正极仍然稳定的电位。

图文解析

选择1.0 M LiDFOB-0.2 M LiBF4-FEC-DEC(简称LiDFOB-LiBF4)作为模型电解液,氟化锂可以通过高还原电位下的盐还原形成。基于LSV曲线在Li||不锈钢半电池中测定了LiDFOB-LiBF4电解液的还原和氧化电位。如图S1a所示,还原开始时为1.9V,峰值电流时为1.7V。因此,将Li||不锈钢半电池放电到1.7V,并保持24小时以达到准稳态(电流接近于零)(图S1b)。放电到1.7V后进行静电位放电的过程记为PS1。由于电解液的还原,形成钝化中间相,在电压保持过程中电流快速下降。为了建立更坚固的表面钝化层,在1.7-4.6V电压下重复扫描5次,称为PS5。作为对照,在2.8-4.6V电压范围内进行5次扫描,电解液还原减少,该过程称为Base5。

为了探讨在LiDFOB-LiBF4电解液中通过预恒电位放电在正极上形成CEI的可行性,LCO//Li扣式电池使用面积容量为1.5 mAh cm-2的正极、过量锂负极(550μm)和80μL电解液进行了测试。以2 mA g-1的恒流放电曲线和LSV曲线显示了电解液在LCO表面的还原分解主要发生在~1.7V,与Li||不锈钢电池相似。在1.7V(PS1)的预恒电位放电过程中,只展现了少量的8 mAh g-1容量(图1c),LCO电极的Li含量略有增加,说明其容量主要是由电解液分解形成CEI造成的。通过对LCO//Li电池分别施加2V、1.4、1.0V和外短路电压(0V)10或20 s(PS-2V、PS-1.4V和short-10s或short-20s)的电压,研究了预恒电压对CEI形成的影响。图S2显示了24小时不同电压下放电和恒电位过程中的电流/容量分布。在PS-2V中,没有检测到明显的电流和容量响应,表明电解液含量略有降低。当恒电位电压降低到1.4V时,电解液还原且没有Li明显嵌入LCO中。然而,在PS-1V时,具有大电流且容量为785 mAh g-1,比那些在更高电压下的电流要大得多。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1. LiDFOB-LiBF4电解液的氧化还原行为
为了在LCO上形成更稳定的CEI层,基于PS5过程进行CEI的自我修复过程,其恒电压容量在6-9 mAh g-1之间(图2a)。为了探究CEI层在LCO上的阳极稳定性,通过将LCO正极充电到4.6V保持180h,与没有恒电位放电过程的LCO正极(Base和Base5)相比,使用PS5的LCO正极的准稳态泄漏电流为0.0014 mA cm-2(图2b)。Base5的LCO正极的大电流(0.007 mA cm-2)表明,在高压下循环时发生了连续的副反应,而PS5过程有效地延缓了副反应。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2. 基于1.7V预恒电位过程在LCO上形成CEI的高压稳定性
为了深入理解1.7V恒电位过程中CEI的形成,通过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研究了PS5和Base5处理后的LCO正极。Base5处理后的LCO表面比较粗糙(图3c,d),而原始电极的表面比较光滑(图3a,b)。这可能与LiDFOB和FEC在高压下的不稳定氧化分解产物有关。相比之下,PS5处理后有明显的涂层(图3e,f)。值得注意的是,涂层中纳米颗粒为结晶氟化锂(LiF),从而通过恒电位过程成功形成了富含LiF的CEI。
利用XPS研究了PS5和Base5处理后LCO上CEI层的化学性质。在PS5还原后,LiDFOB优先分解成氟化锂和LixBOyFz化合物,以及Li2CO3、烷基碳酸盐锂和草酸锂。在没有LiDFOB的电解液中,没有在约1.7V时的还原反应,进一步验证了LiDFOB的还原性。然而,在高压下,LiDFOB和FEC倾向于被氧化成富有机物质,这可以从B-O/C-O和C=O的特征峰得到证明。在PS1中,F 1s和Li 1s明显的LiF信号也显示了通过恒电位还原形成,但低于PS5。通过Ar离子蚀刻XPS显示PS5形成的CEI层的厚度在5-20nm之间,而Base5过程形成了较薄的CEI层。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3. CEI膜的结构和化学表征
基于4.6V的高截止电压,研究了所得到的CEI层对LCO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图4)。PS5正极的循环性能略优于PS1,其高容量保留率为63.5%,平均CE为99.58%。同时PS5正极的过电位比Base基正极低(图4b,c)。因此,PS5在400次循环后的能源效率保持了90.2%,而Base的能源效率为80.4%(图4d)。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4. 含和不含LiF-rich CEI的LCO//L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为了理解长时间循环后(400次循环)后对LCO正极的保护,使用了FIB-SEM和TOF-SIMS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于FIB-SEM横断面图像,在Base的LCO颗粒中,从表面到内部都观察到广泛的裂纹(图5a)。相反,PS5中的LCO正极保持了完整的形貌,没有裂纹(图5b),说明电解液渗透的不可逆结构转变受到了富含LiF的CEI层的有效抑制,在循环过程中可以稳定存在,TOF-SIMS液证实了这一点(图5c-g)。富含LiF的CEI可以有效抑制高氧化正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副反应,从而防止Co从LCO中溶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量,发现循环后PS5电解液中的Co含量低于Base。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5. LCO//Li电池循环后LCO电极的形貌和EIS特性
载量为3 mA cm-2的LCO//石墨全电池,在2.80-4.55V的电压范围内进行了测试。使用PS1处理后的LCO电极,基于LCO正极和石墨负极的总质量,循环10次提供了100 mAh g-1的容量,对应的能量密度为380.70 Wh kg-1。初始库仑效率达到85.0%,与没有PS1处理的LCO//石墨全电池基本相同(84.6%)。更重要的是,PS1处理实现了循环稳定性的明显提高,与没有PS1处理的LCO//石墨电池相比,容量保留率更高(85%),在500次循环中平均库伦效率为99.9%。

王春生/许运华最新Angew:富LiF正极界面的新式构建法则

图6. LCO//石墨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Panxing Bai, Xiao Ji, Jiaxun Zhang, Weiran Zhang, Singyuk Hou, Hai Su, Mengjie Li, Tao Deng, Longsheng Cao, Sufu Liu, Xinzi He, Yunhua Xu*, Chunsheng Wang*, Formation of LiF-rich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by Electrolyte 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2.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2731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4/e0efedec4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