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研究背景

固态电解质(SE)被认为是实现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有效推动力。然而,固态电池(SSB)中SE的实际应用受到Li枝晶临界电流密度(CCD)低的严重阻碍。即使是高刚度陶瓷SE,如Li7La3Zr2O12(LLZO),也无法抑制Li在临界电流密度之上的穿透,并且CCD通常低于几mA·cm−2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锂枝晶可以在Li|SE界面或SE内部开始。在前一种情况下,先前存在的表面缺陷,例如晶界、划痕或坑,可以诱导电流聚焦和应力集中,导致随后的SE断裂和锂穿透。前人的工作表明,在高的锂沉积速率下,尽管会有锂的屈服和蠕变,界面处的应力仍可以达到GPa水平。那么几乎无缺损的SE是如何应对Li沉积的极高压力呢?
然而,界面应力也有积极的一面,Li|SE界面处更高的压力实现更高的CCD。最近还有工作表明堆叠压力的积极影响,这有利于在界面处补充锂,并在锂剥离期间抑制空隙的形成。然而由于缺乏对埋藏的Li|SE界面的实时观察,这些假设仍然没有得到验证。

研究成果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近日,厦门大学王鸣生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杨辉教授等人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使用原位透射电镜观察了在GPa的界面应力下固态电解质的失效机制。
作者使用单晶LLZO作为SE模型,通过构建Li|LLZO|CC(集流体)纳米电池来研究上述问题,该纳米电池可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界面的演变进行截面观测。各种界面行为可以实现原位可视化,并与锂沉积诱导应力相关联,应力依赖于局部电流密度和机械约束。
作者揭示了这种应力在稳定Li|LLZO界面中的双重作用:通过蠕变(积极作用)和在单晶LLZO中导致裂纹和锂渗透(负作用)来实现均匀的锂沉积。后者提供了高达GPa甚至10 GPa水平的应力的有力证据,化学力学模拟也证实了这一点,无论表面缺陷大小,都可以通过裂纹来破坏LLZO。通过削弱机械约束,作者展示了在高达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锂沉积,而并不损伤LLZO。
基于这些受控实验,还提出了通过在Li|SE界面快速质量/应力释放来改进SE的CCD的潜在方法,比如使用锂宿主,它可以适应锂的体积变化,另外一个方法是提高工作温度,这可以促进Li0扩散以及粘度的转变,据报道,使用熔融Li|LLZO的临界电流密度可以达到530 mA cm-2,这归因于锂在高温下的压力松弛。
这项工作不仅为理解速率依赖的应力和由此产生的SE失效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而且还提供了实现应力释放的方法,以使固态电池快速充电。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图1. 在Cu|LLZO界面处,单晶锂金属生长的形貌变化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图2. 细长W集流体施加压力增加下Li金属的垂直生长和横向延伸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图3. 受限Cu|LLZO界面处Li喷发引发LLZO中的裂纹和Li穿透
王鸣生/杨辉等人Nature子刊:固态电解质失效,可视化!
图4. Li和LLZO的化学-机械模拟应力,并演示了高速无损Li沉积

文献信息

Gao, H., Ai, X., Wang, H. et al. 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 Nat Commun 13, 5050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732-z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8/f0f673aa4a/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