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成果简介
一氧化碳(CO)的电化学还原反应(CORR)为在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气态CO和水制备乙酸(CH3COOH)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于此,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和陈春俊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夏川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单负载催化剂,即石墨氮化碳(g-C3N4)负载的铜纳米颗粒(Cu-CN),并发现了其催化性能与CORR中界面与活性组分表面的比例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铜纳米颗粒(Cu NPs)的尺寸来调节。所制备的最佳Cu NPs尺寸的单负载催化剂,其局部电流密度为188 mA cm-2,乙酸法拉第效率(FE)值为62.8%。
结合原位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发现乙酸的形成经历了两个关键步骤,即CO的活化和随后的耦合步骤,分别发生在Cu/C3N4界面和Cu表面(远离界面),两个催化区域的协同极大地加速了乙酸的形成。在多孔固体电解质(PSE)反应器中,采用Cu-CN催化剂直接电合成高纯度(超过90%)的乙酸,在100 mA cm-2恒电流密度下,CO可以连续转化为FE含量为55.6%的乙酸,反应时间至少为120 h,表明Cu-CN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研究背景
乙酸(CH3COOH)是一种大宗化学品,是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被用作制造各种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溶剂和试剂。乙酸主要由甲醇羰基化反应(CH3OH + CO = CH3COOH)产生,该反应需要加热加压以及昂贵的铑(Rh)催化剂,而甲醇一般来自于高温高压下的合成气(CO/H2)。因此,环境友好的CO电化学还原反应(CORR)是一种有前途的直接生产乙酸的方法。通过CORR可以在Cu基催化剂上生产多碳(C2+)产物,但对乙酸的催化活性仍很低。
最近,CuPd合金(Cu/Pd原子比为1: 1)显著提高了CORR中乙酸的FE和电流密度(j),而引入贵金属增加了成本。在传统H-电池或流池反应器中,生成的乙酸盐一般与液体电解质(KOH或KHCO3)混合,需要进一步分离浓缩才能得到纯产物。多孔固体电解质(PSE)反应器可直接获得高纯度液体产品,但其乙酸FE仍低于45%,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低成本、高效的乙酸催化剂用于PSE反应器中。
图文导读
原始Cu NPs(25nm)在CORR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C2+产物(乙烯、乙酸等)FEs(>80%),未获得高的单产物选择性。在-0.97 V下,局部电流密度(jacetate)为138 mA cm-2时,最大乙酸FE为28.8%。Cu(25 nm)-CN-3在-0.67 V时,乙酸FE和相应的jacetate显著提高,在-0.87 V时,乙酸FE的最大值达到62.8%,表明在g-C3N4存在的情况下,乙酸盐选择性的增强和其他C2+产物的抑制。此外,块状g-C3N4催化CO转化为乙酸的能力较差(FEacetate<10%),乙酸FE随着g-C3N4与Cu NsP的质量比而变化。
研究发现,Cu是乙酸生产的主要活性位点,g-C3N4可以增强相应的内在活性,可能是由于Cu NPs和g-C3N4的协同作用。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图1. Cu-CN催化剂上的CORR性能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反应机理,明确了CORR中Cu NPs和Cu-CN对乙酸的性能差异。初始加氢步骤(*CO到*CHO)的势能从Cu(111)上的0.89 eV下降到Cu(111)/C3N4界面上的0.60 eV,表明g-C3N4存在时CO加氢加速。对于关键分支步骤,*CHO加氢步骤的瞬态(TS)势能仅为0.10 eV,低于Cu(111)/C3N4界面附近竞争耦合步骤(0.27 eV)。在Cu(111)/C3N4界面附近,*CHO的生成和甲烷的生成似乎同时被促进,因此乙酸在Cu-CN催化剂上的优异性能不仅取决于Cu(111)/C3N4界面。
结果表明,*CHO的迁移能仅为0.09 eV,说明了*CHO沿Cu(111)表面扩散的可行性。事实上,*CHO的迁移不仅使耦合路线更加有利,而且提高了*CHO(θCHO)在Cu(111)表面的整体覆盖率。对于块体Cu(111)模型(θ0CHO)上的*CHO覆盖,*CHO覆盖的整体水平比Cu(111)/C3N4模型显著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在距离界面40 nm左右,*CHO的覆盖度(θCHO)增加了200倍以上,有利于乙酸和乙烯/乙醇的途径。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图2. DFT计算
在CORR中,作者观察到Cu NPs的尺寸与对应的FEacetate之间呈火山状趋势。添加Cu NPs的负载Cu-CN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能力,在Cu(5 nm)-CN-3、Cu(25 nm)-CN-3和Cu(60 nm)-CN-3上,乙酸FEs分别为48.3%、62.8%和31.2%。同时,ECSA在Cu(5 nm)-CN-3、Cu(25 nm)-CN-3和Cu(60 nm)-CN-3上的归一化乙酸的选择性与乙酸选择性的趋势相同,表明本征活性取决于颗粒的尺寸。在相同电位作用下,H2在Cu(25 nm)-CN-3上的电流密度为168.5 mA cm-2,是Cu NPs(25 nm)上的近1.3倍,表明Cu(25 nm)-CN-3上的水活化能力增强。因此,g-C3N4的存在增强了水的活化,有利于加氢步骤。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图3. Cu-CN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图4. 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在PSE的1 cm2电极装置中,当水作为中间通道中的流动相时,阴极生成的乙酸盐(CH3COO)和阳极生成的质子(H+)将被电场驱动,在中间固体电解质通道中相遇,生成乙酸(CH3COOH),并且无需与电解质混合即可获得纯产品。
在50 mL h−1的去离子水流速下,在不同电流密度(50、100、200、300、400和500 mA cm-2)下产生乙酸作为主要产物,并且在100 mA cm-2下实现56.5%的峰值乙酸FE。更重要的是,通过Cu(25 nm)-CN-3可以在-4.45 V左右连续产生乙酸120 h,性能衰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产生总共90 mM的CH3COOH产物。结果表明,Cu(25 nm)-CN-3具有实现直接从CO和高效率商业生产乙酸的潜力。
韩布兴院士/夏川/陈春俊等,最新Angew.!
图5. PSE中Cu(25 nm)-CN-3的CORR性能
文献信息
Synergy of Cu/C3N4 Interface and Cu Nanoparticles Dual Catalytic Regions in Electrolysis of CO to Acetic Acid.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1507.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1507.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8/89d8c8254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