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成果展示
由于氧还原反应(ORR)的高活性,非常需要具有单原子Fe-N4构型的Fe-N-C催化剂。然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固有活性有限,耐久性不理想,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
基于此,清华大学王定胜副教授(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通过“预约束”策略,将[Co4(mbm)4Cl4(CH4OH)4](bm=1H-苯并[d]米唑-2-甲基醇酸酯和mbm=1-Mebm)分子簇(MCs)和Fe(acac)3分别作为Co4和Fe1金属前体,实现了钴金属原子簇(Co4 ACs)修饰的Fe-N4 SACs共嵌在N掺杂碳基体(Co4/Fe1@NC)上。mbm的螯合有机配体与Co4金属中心表现出很强的螯合作用,可有效地防止Co随机分散体的形成和后续热解过程中Co4 ACs聚集成大纳米颗粒。
HAADF-STEM和XAS均证实,Co4 ACs和Fe SACs在NC基体中共存。更重要的是,所制备的Co4/Fe1@NC催化剂在0.5 M H2SO4中表现出0.835 V的半波电位(E1/2),比Fe1@NC(0.785 V)、商用Pt/C(0.814 V)和许多其他PGM-free催化剂更高。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在Fe-N4位点周围构建相邻Co4 ACs结构的优点,其中由于Fe-N4位点的d轨道电子结构的调制,极大降低了ORR的热力学势垒。
此外,Co4/Fe1@N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2-O2燃料电池性能,峰值功率密度为840 mW/cm2,在PEMFCs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实验和理论结果都证明,Fe4 ACs的引入也能提高Fe-N4的ORR活性,促进ORR动力学过程,但Fe4/Fe1@NC体系的ORR性能不如Co4/Fe1@NC体系。该工作强调了一种新的策略,即通过引入原子分散的多金属中心来提高Fe-N4基团的内在活性,以理解和调制电子结构。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研究背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具有“零”碳排放、高容量功率和天然的CO2耐受性等优点,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转换设备之一。氧还原反应(ORR)的反应动力学缓慢,需要铂族金属(PGM)基催化剂,被认为是限制反应潜力的步骤。
具有Fe-N4构型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对ORR的4e选择性,但刚性Fe-N4对氧中间体的吸附能较差,导致其固有活性有限,会出现严重的降解,特别是在酸性介质中。因此,探索高效的Fe基原子分散催化剂(Fe-ADCs),既表现出高效的ORR性能,又保持长期耐用性,也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酸性介质中获得可行的活性仍然具有挑战性。
最近,团簇修饰的Fe-N4 SACs被认为是协同提高Fe-N4在酸性介质中的ORR活性和稳定性的有希望的候选者。由于Fe-N4 SACs与金属ACs之间的电子态不同,通过引入金属ACs来调节Fe-N4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是实现ORR性能最大化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在稳定碳载体上合成尺寸选择型活性炭,由于其表面能较高,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图文导读
首先,将合成的Co4 MCs和Fe(acac)3引入含有Zn(NO3)2·6H2O和2-甲基唑啉的甲醇溶液中合成Co4/Fe1@ZIF-8复合材料,并将其转移到50 mL Teflon内衬的不锈钢高压釜中,120 °C密封4 h。最后,通过高温热解(1000 ºC Ar-2h/NH3-0.5 h)得到具有Co4 ACs和Fe SACs活性位点的N掺杂多孔碳基底(记为Co4/Fe1@NC)。SEM显示,单个Co4/Fe1@NC碳基体的尺寸在50-100 nm范围内。低倍率STEM图像显示了碳基体的十二面体形貌,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可显著促进传质过程。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图1. Co4/Fe1@NC的合成示意图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图2. Co4/Fe1@NC的表征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图3. Co4/Fe1@NC的结构表征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结果表明,Co4/Fe1@NC表现出最高的ORR催化活性,在1600 rpm时,起始电位(Eonset)为0.980 V,E1/2为0.835 V,超过了Fe4/Fe1@NC(0.810 V)、Fe1@NC(0.785 V)、Pt/C(0.814 V)和Co-Fe-NC基催化剂的E1/2值。Co4/Fe1@NC的Tafel斜率为60.92 mV/dec,小于Fe4/Fe1@NC(62.00 mV/dec)、Fe1@NC(70.40 mV/dec)和Pt/C(87.84 mV/dec)。
Co4/Fe1@NC的H2O2产率低至~1%,电子转移数在3.95以上,表明4e途径占主导地位。在0.6 V-1.0 V之间连续循环10000次后,Co4/Fe1@NC提供了最好的ORR耐久性,E1/2损耗仅为15 mV,小于Fe1@NC(48 mV)和Fe4/Fe1@NC(22 mV)。电化学ORR结果表明,Co4和Fe1的共存对ORR活性和耐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图4. Co4/Fe1@NC的半电池和H2-O2 PEMFCs测试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作者研究了Co4 ACs位点对提高Fe-N4 ORR活性的调制作用。作者构建了Co4/Fe1@NC、Fe4/Fe1@NC和Fe1@NC三种不同的弛豫原子结构。从O*到OH*的第三步是自由能上坡的速率决定步骤(RDS),表明OH*的形成决定了ORR的动力学和活性。在RDS中,Co4/Fe1@NC的自由能变化远低于Fe4/Fe1@NC和Fe1@NC,表明在3种结构中Co4/Fe1@NC是最有利于热力学削弱O*在Fe-N4位点上结合的结构。
投影态密度(PDOS)计算发现,对比Co4/Fe1@NC中Fe原子的费米能级,d带中心估计为-1.31 eV,与Fe1@NC模型(-0.82 eV)相比,出现明显的下移。DFT计算结果表明,Co4 ACs与Fe-N4结构的耦合可以动态调节Fe-N4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预测Co4/Fe1@NC在ORR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王定胜团队,最新Angew.!
图5. Co4/Fe1@NC的机理研究
文献信息
Construction of Co4 Atomic Clusters to Enable Fe-N4 Motifs with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Oxygen Reduction Performance.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3185.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3185.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6/edf07d7618/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