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工业过程如石蜡燃烧、磷酸盐处理、火山喷发和铝冶炼会排放大量含有CO2 和SO2的废气。SO2易溶于水,可进入人体呼吸道,在潮湿的黏膜上形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此外,大气中CO2含量的持续上升加剧了有害的温室效应,这就要求在能源、环境和健康方面采用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CO2捕集技术。因此,近年来开发用于烟气中同时脱碳和脱硫的先进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比于传统的多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以及结构组成可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SO2和CO2气体的吸附与分离。近期,广州大学乔智威教授课题组结合高通量计算和深度学习提出了高性能MOFs的”一步法”吸附技术,以同时捕获理想三元烟气中的SO2和CO2气体。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图1 (a, b) MOFs的LCD和与NCO2+SO2之间的关系。(c) MOFs的VSA, PLD和SCO2+SO2/N2之间的关系。(d) MOFs的ΔQst(CO2-N2), ΔQst(SO2-N2) SCO2+SO2/N2之间的关系(J Colloid Interf Sci)。

在单变量分析中,作者发现LCD和的范围分别在2.5~7.5 Å和0.1~0.5时有较高的NCO2+SO2SCO2+SO2/N2。同时,MOF孔径或孔容积的增加会放大非选择性吸附行为,SCO2+SO2/N2随着VSA、和 PLD 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当 ρ 在 0~2000 kg/m3范围内时,吸附选择性更好。此外,MOF与SO2和CO2作用产生的吸附热远高于作用N2产生的吸附热时,有助于寻找到高性能MOFs。

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图2 (a)在测试集上使用四种 ML 算法(RF、XGB、GBRT 和 MLPR)预测三种性能指标(NCO2+SO2SCO2+SO2/N2 和 TSN)的R2值变化。(b)使用 MLPR 算法预测的 TSN 值与 GCMC 在测试集上获得的模拟结果的比较。(c)三种负原子种类(N、F 和 Cl)和四种金属原子(V、Cu、Zn 和 Zr)在6013个CoRE-MOFs上的数值分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接着,作者首先训练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MOFs对SO2和CO2的三种共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极端梯度提升(XGB)算法和多层感知机(MLPR)算法对于NCO2+SO2SCO2+SO2/N2预测结果最好,且MLPR在预测 TSN 时显示出最窄的密集区,R2 最高为0.93,MAE和RMSE值最低,表明其精度高、误差小。这是因为在 MLPR 中,输入的每个特征连接的权重都会根据神经网络上一层获得的信息进行修改,并利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现有权重和阈值计算节点输出,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尽管MLPR的建模和泛化能力表现较好,但是作者观察到七种化学描述符中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可能会导致 MLPR 模型难以捕捉变量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降低模型性能。因此,作者引入了能够处理包含连续和离散特征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因子分解机(DeepFM)。研究发现,在5折交叉验证的平均结果中,DeepFM模型在神经元数量为100时,就达到了最优的R2值0.951和MSE值0.035,相比于MLPR模型(最优R2时的神经元数量为120)使用更少的神经元。特别地,即使在样本大小仅为20%的情况下,DeepFM模型也能达到很高的准确度(R2=0.904),表明其在数据量有限的预测任务中依然表现出色,而MLPR模型的性能更依赖于数据集的样本大小。DeepFM 表现出的卓越性能可归因于其增强稀疏描述符信息表达的能力及其改进的非线性拟合能力。

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图 3 (a) DeepFM和MLPR模型在不同数量的层神经元预测TSN的MSE和R2。(b) DeepFM和MLPR模型在不同数量的隐藏层数下预测TSN的R2。(c) DeepFM 预测的TSN和GCMC 在测试集上模拟的TSN。(d)不同样本量(20%、40%、60% 和 80%)下MLPR和DeepFM 预测TSN的R2。(e) MLPR和DeepFM 特征敏感性分析的百分比表示。(f) Qst,CO2 在三类MOF中的数值范围分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采用后向消除法将所有MOF特征变量引入DeepFM和MLPR,比较描述符相对于原始模型预测的重要性。Qst,CO2的影响在MLPR和DeepFM模型中均为最高,且Qst,CO2范围在[50,100)的MOF在高性能MOF中的占比最高。、VSA和 Qst,SO2的相对重要性超过7%,构成了第二重要层级。此外,化学描述符的重要性比例从MLPR的0.62%增加到DeepFM的2.7%,进一步表明了DeepFM模型在挖掘特征及其隐藏的交互关系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图 4 (a)ALL MOFs数据集的吸附量、吸附选择性和权衡值之间的映射。(b) All MOFs和TOP 100 MOFs数据集中具有开放金属位点的MOFs百分比以及OMS的金属类型。CSD编号为(c) MOTMAK和(d) ZEKRIS对CO2和SO2气体吸附的密度分布和径向函数分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进一步,作者还研究了MOF的开放金属位点(OMS)对于共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高性能MOFs通常具有对SO2和CO2有强亲和力的OMS,这有助于增强MOFs的共吸附行为。其中,在All MOFs数据集与TOP 100 MOFs子集中,占主导地位的OMS类型从过渡金属变为碱金属,碱金属OMS在TOP 100 MOFs子集中的比例显著上升,从4.1%增加到41.7%,而过渡金属的比例则显著减少。这是由于CO2分子上的O原子可以与MOF结构上的碱金属离子相互作用,SO2分子的不均匀内部电荷分布导致电偶极矩,从而与碱金属离子产生静电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同时,镧系OMS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包含镧系OMS的顶尖MOFs在可再生性超过90%的MOFs中占有最高比例,这可能归因于它们较低的OMS密度,低密度的镧系OMS与SO2和CO2气体形成弱相互作用,提高再生效率。最优材料MOTMAK和ZEKRIS的吸附密度分析也表明,CO2和SO2的密集分布区域倾向于开放的Li金属位点附近。

基于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的“一步法”分离CO2和SO2的MOF材料设计

图 5 (a) TOP 1000 MOFs 数据集中 LCD和TSO2之间的关系。(b) TOP 1000 MOFs 数据集中 Qst,SO2Qst,CO2TSO2之间的关系。(c) SO2/CO2/N2气体混合物在动态性能最优的两个MOFs(WAJHOG 和 ZEKRIS)中的突破曲线(J. Colloid Interface Sci.)。

最后,作者还评估了TOP 1000 MOFs、在298 K和1 bar条件下对SO2/CO2/N2混合气体的动态吸附性能。作者发现LCD在5~8 Å范围内时,CO2和SO2的动态突破时间(TCO2TSO2)及其差值(ΔT(SO2- CO2))都达到最优,这表明这些MOFs不仅能有效共吸附SO2和CO2,还能实现它们的有效分离。同时,随着CO2和SO2的吸附热(Qst,CO2Qst,SO2)的增加,TCO2TSO2和(ΔT(SO2- CO2))均显示上升趋势,说明高吸附热的MOFs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同时,针对基于动态突破性能和静态吸附性能的所筛选出的TOP 20 MOFs有高度重叠,碱金属OMS均占较大比例。

【论文链接】

Guan, K., Xu, F., Qiao, Z. et al. Deep learning and big data mining fo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simultaneous desulfurization and carbon capture.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24,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4.02.098.

【其他相关文献】

X. Li, J. Han, Y. Liu, Z. Dou, T.-a. Zhang, Summary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industrial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Sep. Purif. Technol., 2022, DOI: 10.1016/j.seppur.2021.119849.

M.R. Tchalala, P.M. Bhatt, K.N. Chappanda, S.R. Tavares, K. Adil, Y. Belmabkhout, A. Shkurenko, A. Cadiau, N. Heymans, G. De Weireld, G. Maurin, K.N. Salama, M. Eddaoudi, Fluorinated MOF platform for selective removal and sensing of SO2 from flue gas and air, Nat. Commun,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09157-2.

X. He, H. He, F. Barzagli, M.W. Amer, C.e. Li, R. Zhang,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solvent regeneration processes using binary amine blends for CO2 capture, Energy, 2023, DOI: 10.1016/j.energy.2023.126903.

W. Sun, L.C. Lin, X. Peng, B. Smit, Computational screening of 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zeolites for the removal of SO2 and NOx from flue gases, AICHE J., 2014, DOI: 10.1002/aic.14467.

Y.S. Bae, R.Q. Snur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rous materials for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and capture, Angew. Chem. Int. Ed., 2011, DOI: 10.1002/anie.201101891.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2/26/45c31c1263/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