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硕博期间我是如何发IF>50的论文的?

首先说明下,文章数量和IF并不能直接反应科研能力,且比我优秀的博士不胜枚举(在大化所就随处可见)。在此,我只是想简单聊一聊硕博四年多以来的科研经历,希望可以给那些刚步入科研、或是依旧挣扎在科研中的硕博生们一些指引。
谈谈硕博期间我是如何发IF>50的论文的?
伴随着投稿ACS Nano文章的接收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7522,我的博士研究工作也逐渐接近尾声,回想硕博期间的生活,充斥着各种酸甜苦辣,在此做简单的记录,且将自己浅薄的一些科研经验进行分享,希望对需要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先简单分享下博士期间科研成果:Catal. Commun. 1篇、Catal. Sci. Technol. 2篇、Appl. Catal. B 2篇、Nanoscale 1篇、ACS Nano 1篇。
时间回到2013年8月,结束了北京玉泉路校区一年的集中教学后,重返大化所,迈出了走向科研的第一步。依旧记得那时年少轻狂的自己,调研了一个多月的文献后,毅然放弃了导师第二年获批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走上了当时组里很多老师都不了解的“类芬顿反应”研究的道路。在此再次感谢导师对自己的宽容、教导、支持和帮助。
在组里独自开展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于2013年9月,导师聘请的访问学者AlexandreI. Rykov(一个已经奋斗于科研前线30多年的物理学家、穆谱学家)来到组里。虽然我做催化他研究物理,但他来这里后要研究的材料和我类似,因此得知他的到来后的我,仿佛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一样,从Prof.Alex刚坐上从机场到化物所的所车,我便近似疯狂的把握每一次可以向他请教、学习的机会!一个月后,导师说Alex要回国两周(家里老人病危,想回去看最后一眼)。Alex请我帮他提前取回放在出入境的护照,在和他一起去出入境的路上,我反复的跟他确认,Will you come back ? 即便如此,我依旧是不停的问他问题,因为我怕,怕他回去后再也不回来,当时看着他迫切回家的表情,还真感觉自己就像个吸血鬼,奢想自己可以在仅有的几个小时内尽可能多的从他那里获取知识。两周后,Alex再次回到组里,从那之后,在导师的办公室、实验室、楼道、甚至Alex的公寓,随处可见我追着他请教问题的身影。
那一年,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Don’t ask me such stupid question”。即便如此,我就像他说的“deaf”一样,伴随着一句:“Sorry, but I really don’t know, would you please teach me ?”后,继续不停的向他抛出一个个的疑问。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多,直到有一次我们关于“结合穆谱,是否可以利用XRD衍射峰位的偏移,来构建一个适用于催化剂中二价铁和三价铁比例计算的方程”的讨论,经过一天多的讨论,最终他对我说出了“Yes,you are right”,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逐步开始独立的判断问题。
那一年,我从Alex那里学到的知识将使我受益终身。伴随着他对我科研问题指导的增多、以及我对他各种生活问题的帮助,我们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2013年10月底,Alex要回国了,回国前他还宴请了整个课题组的学生,说为了给我一个记忆深刻的生日,并感谢我一年来对他的帮助。清楚的记得他离开的那个夜晚,风很大、夜很静,我站在路边,看着出租车远去的背景,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个人默默的走进他的公寓,为他收拾最后残留的物品,回忆着和他讨论问题、做实验的每一个瞬间,躲在房间里哭了很久很久。在此,真诚的感谢Prof.Alex对我的谆谆教导,当然,还有Prof. V.K.Sharma, Prof. D.D. Dionysiou, Prof. M. A. Ahmed,
Prof. E.E. Alp, Prof. D.L. Nagy,期待有机会再次当面倾听您们的教诲。
接下来跟大家简单分享几点科研上的心得,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但希望对需要的人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文献文献!

从3年前看不懂文献摘要,到如今浏览过万篇文献,文献阅读一定不能少!
我的经验是:订阅与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所有文献,每周坚持全部浏览,重要的保存到里做好标记,并确保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找到。
 

科研笔记!

看文献过程中随时可能有灵感的迸发,一定要有一个本子,随时记录自己的idea,很多好的idea,都是一闪即逝的!
 

思考!

不要只盲目的做实验,我通常是白天做实验,每天晚上基本不加班,但回去就开始思考白天遇到的实验问题,整理自己的科研思路。千万不要盲目的追求实验工作量,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到这一点相当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老婆总是说自己是呆子的原因,谁能忍受一个吃饭、娱乐、运动场合无处不提科研,开口三句话离不开科研、甚至说梦话都说实验的老公呢?!我和老婆经常出现的对话是:“亲爱的老婆,你感冒好点了么?”—“嗯,好多了”—“额,那就好”—-“额,对了,老婆,你说我那个实验/想法/文章……”。另外,每天满脑子都是科研也导致我必须放弃了很多兴趣爱好(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轮滑、象棋、军旗……),谁能体会当朋友去捡打飞的乒乓球的短暂间隙,我就会满脑子跳出科研问题的无奈;当电视剧情稍微平和,又是满脑子科研的呆子……感谢老婆几年来对我的包容、体谅和理解!
为此,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每天大脑充斥的全是科研问题,终于有一天,我头疼欲裂。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从寝室走向所医院的200米路上,感觉到天旋地转、痛不欲生、三步一吐的自己,当时真觉得自己是不是脑溢血。。。所幸大夫所我是休息不足、加之大脑缺氧导致的。。。在此,也在此感谢导师大早上亲自去宿舍探望!
此后,为了强迫自己大脑不去想科研问题,我在需要放松的时候只玩一个游戏(dota),因为只有这个游戏的紧张情节可以强迫自己不去想。(在此强调,看到这里的朋友请不要用这点给自己玩游戏找理由,本职工作必须做好!),在此也要再次感谢我的老婆,为了和我有更多共同爱好,陪我一起玩这个本不适合女生的游戏。
 

数据随时整理!

每完成一个实验,请按照期刊投稿要求,马上处理完相关处理。(这样对自己整个科研故事思路的把控才会更加清晰、有条理。)
关于科研思路和文章整理,前面的几篇博文已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接下来我想再简单提几点科研的误区:
1.不要认为导师给你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无法完成。(每个人的研究领域都是全新的,做到导师知道的你知道,导师不知道的你也知道,再考虑能不能完成!)
2.不要认为导师没在某个知名期刊发过文章,自己就做不到。(3年前,导师Angew, JACS, ACS Nano, ACS Cata. Nanoscale, Appl. Catal. B,等期刊都是零记录。零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3.不要认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太小众化,发不了好文章。(PMS类芬顿反应,从2003年Dionysiou教授首次报道至今,没有一篇IF过10的文章,这不也有了个ACS Nano。当然,IF不是主要的,对领域的发展有贡献,才是最重要的。给自己一个合理规划,从零开始,几年后,尽可能的走到该领域的最前沿。)
写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献给那些刚步入科研、或是依旧挣扎在科研中的硕博生们:既来之、则安之;抱怨和烦恼之余,请付诸行动;三年博士路,必然是一个血泪史,一定要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三个词献给大家“不死不活!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最后,还是要感谢导师几年来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包容体谅!感谢国际穆斯堡尔数据中心给自己提供的与国外教授接触学习的机会!感谢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的老师、师兄师姐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大连化物所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科研平台!(很多人曾私底下问我来化物所读硕/博怎样,我只能说:来这里,你不会烦恼于住宿、食堂、锻炼器材、仪器平台、待遇等问题,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但是,也请做好付诸努力和奋力拼搏的准备!在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博士,是可以轻松毕业的!)感谢国科大给我们卓越的学习机会!还要感谢Environ_Chem科研联盟的各位老师和科研道友们!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感谢下自己的老婆,感谢你对我长久以来的关心、包容、体谅和理解。也祝愿我家宝宝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5个月后,就要毕业了,希望一切顺利,继续努力,也希望届时我会说出硕博五年“我无悔”三个字。面对毕业和工作,我只想借用一句电影台词:“This is not the end, just the Beginning!
生命不止,奋斗不休!
来源:
一作IF加和过50之博士工作大收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4411-1020586.html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1/26/3c5d552a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