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写在前面
Cu作为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的最重要的催化组分之一,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近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将镧系元素引入到Cu基催化剂中,能够有效提升CO2RR性能,以获取高选择与高产率的特异性产物。
镧系元素,通常包括:La(镧),Ce(铈),Pr(镨),Nd(钕),Pm(钷),Sm(钐),Eu(铕),Gd(钆),Tb(铽),Dy(镝),Ho(钬),Er(铒),Tm(铥),Yb(镱),Lu(镥),Sc(钪)、Y (钇)。它们都是活泼金属,具有非常强的亲氧性与还原能力。同时,镧系金属的离子半径通常较大,与一些过渡金属结合时,能够引起晶格拉伸应变。镧系金属(LMs)可作为作为掺杂剂、或者载体组分,被广泛用于催化领域。
例如,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郑尧等人提出了一种固溶策略,通过将Cu2+离子引入CeO2基质中来稳定Cu2+离子。CeO2基质作为一种自牺牲的成分可以用于保护Cu2+活性物种。相关工作以《Stabilizing Cu2+ Ions by Solid Solutions to Promot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Methane》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原位光谱表征和DFT计算表明,与传统衍生Cu0或Cu1+活性位点的Cu催化剂相比,固溶体(Cu-Ce-Ox)中的Cu2+能显著增强对*CO中间体的吸附,有利于其进一步加氢生成CH4,而不是二聚化生成C2产物。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其他Cu基催化剂不同,Cu-Ce-Ox对CH4具有67.8%的高法拉第效率,而对C2H4的法拉第效率仅有3.6%。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等人提供了一种可控电沉积方法,将铜(Cu)与亲氧金属(M)进行合金化,以引导反应路径向CH4路径转化。相关工作以《Modulation of *CHxO Adsorption to Facilitat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CH4 over Cu-Based Catalysts》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作者选用了一系列具有亲氧性的镧系金属元素,如La、Pr、Y和Sm作为代表性材料来构建Cu基合金电催化剂。模拟结果显示,引入亲氧金属可以增强电子转移到*CHO上,从而实现对关键中间体的稳定吸附。其中,La5Cu95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CO2RR产CH4的电催化剂。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详细报道,可见:
最新成果介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孙晓甫研究员、韩布兴院士等人首先计算了CO2RR与析氢反应的热力学极限电位之差,以及掺杂不同金属的Cu2O上的*CO结合能。结果表明,在Cu2O中掺杂原子Gd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Gd1/CuOx催化剂。Gd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大的离子半径不仅使Cu+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还能在Gd1/CuOx中诱发拉伸应变,从而使催化剂具有良好的CO2RR制C2+产物的性能。
研究表明,在-0.8 V下,C2+产物的偏电流密度为444.3 mA cm-2时,其法拉第效率可达81.4%。详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Gd掺杂增强了催化剂上CO2的活化,稳定了关键中间体O*CCO,降低了C-C偶联反应的能垒。
相关工作以《Improving CO2-to-C2+ Product Electroreduction Efficiency via Atomic Lanthanide Dopant-Induced Tensile-Strained CuOx Catalysts》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
图文导读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图1. 不同X1/Cu2O的DFT计算
CO2RR和HER的热力学极限势(ΔUL)(即UL(CO2)-UL(H2))之间的差异是CO2RR和HER之间竞争关系的合理描述。如图1A所示,Pd1/Cu2O、Ni1/Cu2O、Gd1/Cu2O、Ag1/Cu2O和Sm1/Cu2O的ΔUL为正值,而Zn1/Cu2O、Ce1/Cu2O和Sn1/Cu2O的ΔUL为负值,说明CO2在,Pd1/Cu2O、Ni1/Cu2O、Gd1/Cu2O、Ag1/Cu2O和Sm1/Cu2O更倾向于转化为*CO。
同时,对于C2+产物,适度的*CO结合能对C-C耦合反应至关重要。太强会使Cu基催化剂中毒,太弱则容易使*CO解吸生成C1产物(图1B)。*CO结合能与UL(CO2)呈火山型关系(图1C)。Gd1/Cu2O对CO的热力学极限电位较小,*CO结合能适中。因此,Gd1/Cu2O可能是选择性形成C2+产物的有希望的候选催化剂。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图2. 形态和化学结构表征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合成方法制备Gd1/CuOx催化剂。SEM和TEM图像(图2A、B)显示,合成的Gd1/CuOx具有立方形态,边长约为60 nm。图2C的HRTEM图像显示Cu2O(111)和Cu(111)同时存在。Gd1/CuOx中Cu2O的晶格间距比纯Cu2O的晶格间距(0.246 nm)大约2.4%,表明Gd原子掺杂到Cu2O晶格中产生了拉伸应变。
图2d中的元素分布映射显示了Cu、Gd和O元素的均匀分布,表明Gd在整个结构中均匀掺杂。ICP-OES测定的Gd含量为6.5 wt %。AC-HAADF-STEM进一步鉴定了Gd的原子分散,图2E中红色圆圈突出的较浅的点可以识别为Gd。此外,相应的强度谱(图2F)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图2G)分析进一步证实了Gd的原子分散,其中Gd原子掺杂到CuOx晶格中。
XRD谱图如图2H、I所示,Gd1/CuOx中36.4°处的Cu2O峰向低角度侧移动,而Cu的峰没有变化。结果表明,掺杂的Gd原子可以诱导拉伸应变,与HRTEM图像一致。同时,Cu Auger LMM光谱显示Gd1/CuOx中Cu0和Cu+共存。在催化剂中掺入Gd原子后,Cu+的含量明显保持不变,进一步证明Gd原子有利于Cu+的稳定。Cu0和Cu+的共存有利于吸附*CO,促进*CO的二聚化。
进一步进行XANES和EXAFS分析。Gd的L3边的FT-EXAFS光谱在1.9 Å处表现出明显的Gd-O配位峰(图2K),没有检测到Gd-Gd配位的信号。结果表明,原子分散的Gd原子被周围的O位点锚定在CuOx上。拟合结果(图2L)表明,Gd原子被5个O原子配位,Gd-O键的平均长度约为2.40 Å。Gd-O和Cu-O之间的平均键长差异显著(1.85 Å)会引起CuOx产生拉伸应变。Cu的K边XANES谱图显示,Gd1/CuOx的Cu的平均氧化态在0 ~ +1之间。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图3. 电催化CO2RR性能
为了探索Gd掺杂对CO2RR性能的影响,作者也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Gd含量的催化剂。在2 M KOH电解液的流动电解槽反应器中测试了所合成催化剂的CO2RR性能。
如图3A所示,在施加电位下,所有催化剂都表现出对C2+的FE的火山状曲线。最大FEC2+随G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8 V下,6.5% Gd1/CuOx的FE达到81.4%。并且可以在宽的窗口(-0.7V~-1.0 V)获得较高的FEC2+(>75%)。然而,在整个施加电位范围内,CuOx表现出较差的FEC2+
图3B可以看出,在CuOx中掺杂Gd原子可以显著提高C2+/C1的选择性。6.5% Gd1/CuOx上CO和CH4的FEs明显低于CuOx上的FEs,说明大部分形成的*CO更倾向于参与C-C耦合过程,而不是解吸或质子化生成CH4。这些结果表明,在CuOx中掺杂Gd原子可以明显提高CO2RR对C2+产物的选择性。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图4. 原位光谱测试
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以探讨在Gd1/CuOx上提高CO2RR效率的可能机制。首先,通过原位XAS实验,监测Gd1/CuOx和CuOx在CO2RR过程中的电子结构变化。Gd的L3边的XANES、FT-EXAFS光谱显示,Gd的化学状态在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出现明显的Gd-Gd配位信号(图4A)。
对于Cu的K边XANES光谱(图4B),在-0.8 V下,Gd1/CuOx的吸附边位置仍然位于Cu和Cu2O之间,说明在还原条件下,Gd1/CuOx中保持了Cu+的形态。相反,CuOx转变为金属Cu。
采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催化剂在CO2RR过程中的表面反应中间体。如图4D、E所示,Gd1/CuOx和CuOx均在306、358和2079 cm-1左右出现拉曼峰,这分别归因于吸附CO(ν(*CO))、Cu-CO拉伸(ν(Cu-CO))和C-O拉伸(ν(C-O))的受限旋转。由于电化学Stark效应,ν(Cu-CO)随着电位的减小而发生蓝移,这意味着Cu-CO键在负电位越大的情况下越强。
据报道,ν(Cu-CO)与ν(*CO)的强度比与*CO的覆盖率密切相关。图4F为Gd1/CuOx和CuOx在-0.8 V~-1.0 V范围内的ν(Cu-CO)/ν(*CO)强度比。结果表明,在所有电位下,Gd1/CuOx的强度比均高于CuOx,表明Gd1/CuOx表面有较高的*CO覆盖率。同时,根据ν(C-O)出现的电位差异,表明*CO中间体更容易在Gd1/CuOx表面生成和稳定。
17种元素,取3种发3篇JACS!
图5. DFT计算
为了了解Gd1/CuOx的CO2RR-to-C2+活性增强的原因,进行了基于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基于上述实验结果,作者构建了Cu、CuOx和Gd1/CuOx的相关理论模型。为了研究催化剂表面与关键中间体O*CCO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投影态密度(PDOS)值,如图5A-C所示。与Cu和CuOx相比,Gd1/CuOx在关键中间体O*CCO中Cu d轨道和C p轨道之间表现出更高的重叠,表明O*CCO与Gd1/CuOx存在电子相互作用和强结合能。
拉伸应变对C-C耦合反应的影响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ΔG(2*CO-to-O*CCO)随拉伸应变的增大而线性减小,当拉伸应变从0增加到2.5%时ΔG减小0.3 eV(图5D)。因此,作者可以得出拉伸应变在促进C2+产物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结论。
图5E证实了*CO2在Gd1/CuOx和CuOx表面上的形成是一个放热过程,比在Cu表面上的形成要容易得多,说明Cu+物质诱导的CO2活化效率更高。此外,Cu、CuOx、Gd1/CuOx和Gd1/CuOx(2.5%)的电位限制步骤是通过2*CO-to-O*CCO的C-C耦合步骤。Gd1/CuOx的ΔG(2*CO-to-O*CCO)为2.16 eV,小于Cu(2.54 eV)和CuOx(3.37 eV)。Gd1/CuOx的ΔG(2*CO-to-O*CCO)进一步降低至1.86 eV(2.5%)。因此,Gd原子诱导的拉伸应变也有利于C-C的有效耦合。
文献信息
Improving CO2-to-C2+ Product Electroreduction Efficiency via Atomic Lanthanide Dopant-Induced Tensile-Strained CuOx Catalys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2428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1/18/55b7c4353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