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1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经费预存选华算,高至15%预存增值!

1. Energy Environ. Sci.:耦合电催化系统助力CO2还原和生物质转化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阴极电化学CO2还原(eCO2RR)与阳极电化学5-羟甲基糠醛氧化反应(HMFOR)耦合是一种协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方法,同时降低了能量输入,但主要挑战是开发有效的eCO2RR和HMFOR电催化剂。

基于此,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等人报道了一个由阴极eCO2RR和阳极HMFOR的耦合系统,单Cu原子掺杂Bi(Cu1Bi)和NiCo层双氢氧化物(NiCo LDH)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催化剂。Cu1Bi阴极催化剂对甲酸盐转化表现出显著的高活性(jformate > 1 A cm-2)以及优异的稳定性(200 mA cm-2持续45 h),同时NiCo LDH阳极对HMF转化为2, 5-呋喃二羧酸表现出高活性,在低电位下的法拉第效率(FE)超过95%。

成对的eCO2RR-HMFOR系统将eCO2RR转化为甲酸盐的电力输入减少到每吨甲酸盐约3493 kWh,比传统的eCO2RR(每吨甲酸盐约4528 kWh)节能22.9%。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对Bi和Cu1Bi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作者揭示了Cu单原子在促进甲酸生成中的作用。Cu1Bi的*OCHO生成能为0.78 eV,远低于Bi的1.67 eV,将单个Cu原子掺入Bi中,大大促进了eCO2RR生成甲酸盐的活性。

与Bi(1.77 eV)相比,Cu1Bi(0.62 eV)上的ΔG显著降低,表明单个Cu掺入加速了水的解离步骤。计算出Bi的KIE值为1.8,是初级KIE的特征值,表明在Bi上缓慢的水解离限制了其eCO2RR动力学。而Cu1Bi上的KIE减小到接近1,证实了通过加速水解离促进质子化过程。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根据Bi和Cu1Bi的态密度(DOS)发现,在费米能级附近,Cu1Bi表现出比Bi更高的占据态,表明催化剂与吸附物之间的键合更强。同时,Cu1Bi比Bi表现出更正的峰,表明单个Cu的引入加强了OH*的吸附,从而促进了水的解离。

此外,在Bi和Cu1Bi模型上进行*OCHO的Bader电荷分析,Cδ+和Hδ+在Cu1Bi上的Bader电荷分别为-1.512和-0.049,绝对值均低于Bi(-2.798和-0.067),说明它们的电子损失较少,导致*OCHO中Cδ+周围的电子定位,使其与附近吸附的*H相互作用产生甲酸。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A Coupled Electrocatalytic System with Reduced Energy Input for CO2 Reduction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 Energy Environ. Sci., 2023, DOI: 10.1039/D3EE01999C.


2. Adv. Mater.:HTCN助力人工光合作用生产过氧化氢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当前,揭示各种结之间的光催化机理和催化活性已成为光催化系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深圳大学张启涛助理教授等人报道了在结晶氮化碳(CN)中构建了分子内的七嗪/三嗪(H/T)结(HTCN),并致力于选择性双-电子氧还原反应(2e ORR),以高效生产过氧化氢(H2O2)。HTCN在1.0 vol%异丙醇水溶液中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其中H2O2产量最大值为4565.1 µmol L-1 h-1,分别是CM(47.3 µmol L-1 h-1)、HCN(308.9 µmol L-1 h-1)和TCN(447.6 µmol L-1 h-1)的96.5、14.5和10.2倍。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分子H/T结在光催化2e ORR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分别构建了以七嗪-、三嗪-和七嗪/三嗪为基础的氮化碳模型,命名为HCN、TCN和HTCN。HCN和TCN在C和N中心均呈现高度对称的电荷分布,说明电子转移困难。与HCN和TCN相比,HTCN上的季N原子电子密度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BIEF的构建导致电子在分子H/T结中重排。HTCN的放热过程对O2具有较大的负吸附能和电子电荷在O2上的有效积累,远高于HCN和TCN。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O2吸附后,HCN、TCN和HTCN上O2的长度分别为1.30、1.34和1.37 Å。这种明显减弱的O=O波段(HTCN为1.37 Å,而游离O2为1.23 Å)有利于随后的质子化生成*OOH,从而实现了H2O2的高效演化。

结果表明,HTCN为活化吸收的氧(*O2)和随后的质子化生成*OOH处理了最低的自由能。此外,在HTCN上引入K+和Li+促进了O2在HTCN上的吸附,但对随后的质子化生成*OOH和进一步的H2O2演化没有明显影响。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Molecular Heptazine-triazine Junction over Carbon Nitride Frameworks fo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306831.


3. J. Am. Chem. Soc.:Cu@AIL助力CO2的深度还原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2电化学还原为多碳(C2+)产物是实现可持续能源储存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实现高C2+产物品法拉第效率(FE)还是一个挑战。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建玲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碱性离子液体固定在铜上(Cu@AIL),以促进CO2的深度还原。采用该策略,在电流密度为0.9 A·cm-2时,C2+ FE为81.4%,在-0.76 V下,半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为47.4%。特别是当电流密度高达1.8 A·cm-2时,在-1.31 V下,C2+ FE达到71.6%。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CO2RR在Cu@AIL上生成C2+产物的反应机理。计算得出Cu@AIL和Cu上的CO2吸附能分别为-1.09和-0.72 eV,表明Cu@AIL对CO2的吸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作者计算了Cu@AIL上CO2RR和纯Cu生成C2+产物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首先,CO2在Cu和Cu@AIL上的吸附ΔG值分别为-1.06 eV和-1.43 eV,说明Cu@AIL对CO2的吸附强于Cu。对于Cu@AIL和Cu,*CO2转化为*COOH转化的ΔG值分别为-0.20和0.15 eV,表明*CO2在Cu@AIL表面更容易被激活。*CO二聚成*OCCO被认为是形成C2+产物的关键步骤。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对于Cu@AIL,*CO二聚成*OCCO的反应势垒为1.28 eV,低于Cu的1.80 eV,证实了AIL的存在有利于形成C2+产物的*CO二聚化过程。此外,作者还计算了CO2在Cu和Cu@AIL上的扩散系数,其中Cu@AIL的CO2扩散系数为4.38×10-8 m2·s-1,高于纯Cu的1.26×10-8 m2·s-1,说明Cu表面AIL的存在可以加速CO2的扩散,促进CO2RR生成C2+产物。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Alkaline Ionic Liquid Microphase Promotes Deep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6860.


4. J. Am. Chem. Soc.:Pt-Er/h-NC实现超稳定酸性HER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作为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的商业电极材料,铂(Pt)-基催化剂还面临着质量活性、稳定性和CO耐受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韩云虎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王子运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由铂-铒(Pt-Er)合金簇和原子分散的Pt和Er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Pt-Er/h-NC),在酸性析氢和氧化反应(HER和HOR)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耐久性和CO耐受性,其中对HER的质量活性和TOF分别是Pt/C的63.9倍和7.2倍。此外,其可以在1000 mA cm-2的酸性电解质中稳定工作超过1200 h,从而证实了它在工业电流密度下的实际应用潜力。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Er掺杂对Pt-Er/h-NC在原子水平上的有效稳定HER的影响。作者构建了一系列可能的Pt-Er/h-NC模型,包括Pt-Er(111)、Pt-Er纳米团簇(Pt-ErNC)、原子分散在CN上的相邻Pt和Er原子(Pt-ErSAC)和Pt/h-NC(PtSAC)。

研究发现,Er可以使Pt位点具有接近0 eV的*H吸附能,比相同构型的纯Pt催化剂提供更高的电流密度。其中,Pt-ErNC-ErSAC的催化电流密度最高,ΔG*H为-0.13 eV,其次是Pt-Er(111),ΔG*H为-0.17 eV,表明Er掺杂在提高HER催化活性方面具有优势。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两种机制,作者评估了理论稳定性,即降解和CO中毒。与氧中间体(特别是*OH)的过强结合使活性Pt位点过度氧化,从而导致Pt溶解。同时,由于CO的强吸附作用,可以阻断催化位点,显著抑制HER和HOR的活性。

随着Er掺入Pt,Pt(111)和PtNC-PtSAC形式的ΔG*OH分别从0.72和0.79 eV增加到0.84和0.92 eV,表明表面Pt位点更加稳定。DFT计算结果表明,在Pt中引入Er原子可以显著降低反应过电位,提高HER和HOR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Pt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Near-Atomic-Scale Superfine Alloy Clusters for Ultrastable Acidic Hydrogen Electrocatalysis.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7541.


5. J. Am. Chem. Soc.:将Li-SOCl2电池转化为高功率可充电系统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Li-SOCl2电池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和优越的安全特性,在工作温度范围宽。然而,由于在放电过程中SOCl2的还原动力学缓慢以及在充电过程中绝缘放电产物的氧化,Li-SOCl2电池系统的可逆性较差。

为实现高功率可充电Li-SOCl2电池,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和董杉木研究员等人报道了将分子催化剂I2引入电解质中,以调整充电和放电反应途径。组装后的可充电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功率密度,在放电过程中保持100 mA cm-2的超高电流密度,并在2 mA cm-2下提供1 mAh cm-2可逆容量和200次循环性能,在5 mA cm–2-下提供6 mAh cm-2可逆容量和50次循环性能。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计算,作者验证了复合中间体的形成,并分析了300 K时SOCl2-I2/碳界面处的结构变化。选择了接口的起始(t=0 ps)、中间(t=4、16和28 ps)和最终(t=40 ps),以在监测键长随时间的变化。在碳正极,共价S-Cl键和I-I键分别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和延长;在40 ps时,这些键距接近2.224和3.003 Å,与原始状态相比增加了10%,导致键裂的亚稳态。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同时,I···Cl距离从6.780(4 ps时)减小到3.221 Å(28 ps时),接近成键长度,增强了非成键静电相互作用。因此,该配合物可以认为是碳表面的准ICl物质,并表现出ICl的还原行为。CV显示的起始还原电位为3.70 V,放电过程中还原平台约为3.35 V,对于用Li+将ICl电化学还原为I和LiCl是合理的。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Transforming a Primary Li-SOCl2 Battery into a High-Power Rechargeable System via Molecular Catalysis.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7927.


6. Angew. Chem. Int. Ed.:MOF助力捕获CO2并电还原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将烟气中的CO2捕获能力和电化学CO2还原反应(eCO2RR)活性位点整合到催化剂中是一种有效的碳中和策略,但难度很大。结合混合气体突破实验和eCO2RR实验,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和廖培钦教授等人报道了基于Ag12团簇的金属-有机骨架(1-NH2,又名Ag12bpy-NH2),同时具有CO2捕获位点作为“CO2中继”和eCO2RR活性位点,不仅利用其微孔高效捕获模拟烟气中的CO2,还可以将吸附的CO2的eCO2RR催化成CO,其CO2转化率高达60%。

在模拟烟气下,其eCO2RR性能(在极低的电池电压-2.3 V下,商用电流密度为120 mA cm-2,300 h的法拉第效率(FECO)为96%,全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为56%),接近100% CO2气氛下的eCO2RR性能,高于所有报道的在100% CO2气氛下的高电位催化剂的eCO2RR性能。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operando ATR-FTIR,作者研究了电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对于1-NH2,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在2330和2360 cm-1处出现了两条较弱的谱带,可归属于气态CO2。同时,在1172和1396 cm-1处的两个吸收峰可分配给关键中间体*COOH,对于还原CO2生成CO至关重要。

对于11-CH3,1396 cm-1处的波段强度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明*COOH中间体的形成。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催化的eCO2RR所涉及的关键中间体相同。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揭示了CO2向*COOH和*CO中间体的转变。*COOH和*CO中间体对11-CH31-NH2的吸附能几乎相同,说明这些MOFs中eCO2RR活性位点的活性相同。这些MOFs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位点Ag12,并且1-NH2中胺基与*COOH中间体之间的距离过长,难以形成有效的氢键。因此,1-NH2的eCO2RR性能远好于11-CH3,应该与eCO2RR能否大量发生在孔表面有关,而不是与eCO2RR活性位点的催化活性有关。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Simultaneous Capture of CO2 Boosting Its Electroreduction in the Micropore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1265.


7. Angew. Chem. Int. Ed.:创纪录的ORR性能!Pz-FeTPr COP助力燃料电池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氮配位铁(Fe-N4)材料是燃料电池正极氧还原反应(ORR)中最有前途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但Fe-N4电催化剂的分子结构设计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长征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新型的Fe-N4共轭有机聚合物(COP)电催化剂(Pz-FeTPr COP),允许精确设计Fe-N4结构,从而实现创纪录的ORR性能。所制得Pz-FeTPr COP电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半波电位为0.933 V,循环40000次后活性的衰减可以忽略。作为氢氧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正极电催化剂,Pz-FeTPr COP的峰值功率密度可达~210 mW cm-2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DFT计算表明,*O2 + H2O → *OOH + OH阶跃具有最高的能垒,进一步支持了其为RDS的推断。与FePPc相比,Pz-FeTPr的Tafel斜率和RDS的能垒都较低,表明其ORR动力学更快。因此,Pz-FeTPr表现出最好的活性,表明D-A对的设计在Fe-N4上诱导了一个非协调的质子-电子转移过程,电子首先帮助O2吸附,然后质子转移到Fe-O2上形成Fe-OOH中间体。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此外,CV循环后的“OCV后”和“0.8 V后”光谱分别与初始样品的“OCV后”和“0.8 V后”光谱具有相同的峰,表明ORR过程中结构演化是可逆的。结果表明,685 cm-1和750 cm-1处的峰为平面内铁配位四吡啶偶联扩展d-π共轭网络的振动。

在放电180 h后,两个峰的强度基本没有变化,且两个峰的强度几乎重合,说明长期试验后几乎没有结构崩塌。作者推断Pz-FeTPr COP中内置的DFePr-APz对的强d-π电子耦合有效地阻止了Fe离子移出平面和随后的浸出,强健的共价键晶格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Pyrazine-linked Iron-coordinated Tetrapyrrole Conjugated Organic Polymer Catalyst with Spatially Proximate Donor-Acceptor Pairs for Oxygen Reduction in Fuel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8070.


8. Nat. Commun.:视觉嵌入化学反应控制金属氧化物的电子导电性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阳离子嵌入是优化金属氧化物电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但通过操纵离子运动来调整嵌入结构和电导率是困难的。基于此,东华大学闫建华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视觉拓扑化学合成策略,以控制嵌入途径和结构,并实现在室温下1 min内快速合成柔性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柔性TiO2纳米纤维薄膜为原型,作者设计了三种电荷驱动模型,将Li+插入到TiO2晶格中,缓慢(µm/s)、快速(mm/s)或超快(cm/s)。

所有模型中的Li+嵌入导致Ti4+还原为Ti3+,晶格膨胀,并在TiO2晶体中产生氧空位,导致薄膜从白色到蓝色再到黑色的实时颜色变化,基于嵌入的电子传导途径同步建立。插层结构中含有低稳定、导电性高的黑色TiO2-δ结构(>40 S/m),高稳定、导电性低的蓝色LixTiO2结构(1-40 S/m)。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通过理论计算,作者研究了D-LixTiO2-δ的缺陷结构和Ti-O键的隧穿。作者计算了TiO2晶格表面Li+-离子吸附及其电荷转移途径,结果表明电荷明显从Li原子转移到Ti原子,证实了电子可以穿过Ti-O键,然后沿着Ti-O-Ti-O通道向前移动到下一个Ti-O键,形成一个连续的传导路径。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吸附Li前后,TiO2的投影态密度(PDOS)显示,在费米能级的左侧出现了一个由Ti 3d组成的新的电子填充带隙态,解释了Ti3+物种的存在,这是由于TiO2 NF表面上Ti位点的部分还原所致。

在Li+离子掺入后,含氧空位的D-LixTiO2-δ的带隙比LixTiO2小,但两者都小于原始TiO2。D-LixTiO2-δ的窄带隙表明,Ti由+4态还原为+3态,锂化作用增强了TiO2的电子转移能力。D-LixTiO2-δ具有较低的Li+离子扩散势垒和优异的导电性,是锂离子电池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Control of metal oxides’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through visual intercalation chemical reactions.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41935-x.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做计算 找华算】华算科技专注DFT代算服务、正版商业软件版权、全职海归计算团队,10000+成功案例!Nature Catalysis、JACS、Angew.、AM、AEM、AFM等狂发顶刊,好评如潮!
计算内容涉及OER、HER、ORR、CO2RR、NRR自由能台阶图、火山理论、d带中心、反应路径、掺杂、缺陷、表面能、吸附能
添加下方微信好友,立即咨询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电话/微信:13622327160

计算实验结合,顶刊速递:骆静利、黄维、吴长征、廖培钦、张建玲等计算成果!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计算!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1/d4f12f3ce7/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