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上一期工大博士科研有感:工大博士科研有感:与科研的第一次“密接”,从差点延毕到总结出“自上而下”的科研思维(附全套PPT),对大四期间第一次做科研时的手忙脚乱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科研过程要“自上而下”进行,首先详细地计划和思考,尽量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够在真正进行实验的时候事半功倍。

经常看到实验室的师弟师妹,在完成实验之后才发现,有一个变量因素之前没考虑到,或者本来应该在实验中观测的现象随着实验的结束已经观测不到了,各种前期未考虑的问题不一而足。Ravi也说到了一些自己的例子,比如预制裂纹切在了样品背面,计算的时候把衬底表面原子当成底层原子固定了,等等,这都是在最初计划的时候欠考虑的问题,就将会在后续操作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导致实验的失败。

所以,Ravi建议将大目标(课题)逐一拆解,逐步细化,细化到每个章节标题,然后再把小目标各个击破,细化到每个实验、每项测试,再把每个实验和测试,细化到每个参数设置,在头脑中一次又一次模拟进行,直到把整个过程印刻在心,才能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这才是Ravi介绍“自上而下”的科研方法的本质和内涵。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这一期,Ravi要推送一个“特别篇”,12载风雨兼程,老翅几回寒暑,从18岁刚刚成年(young adult),到30岁迈入油腻的中年人初级阶段(young middle-aged);从把实验室仪器弄坏,到把实验室仪器重新修好,再到把实验室仪器彻底弄坏;从Materials Sudio7.0的Discover模块,到Materials Studio软件20周年特刊,到为Materials Studio 2021版本录制教程;从科研的绝对萌新,到可以指导本科生、研究生,为实验室里的低年级硕博士新生开设科研“入学教育”课程……这其中的一切,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领路者和见证人,他是所有论文的通讯作者,所有专利的二作,他就是我的导师。
回想一下之前写过的内容,居然发现从来没有告诉大家Ravi和导师之间的故事,就加在这里做一个特别版,讲讲如何选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的一些小细节。也是对硕博学习阶段描述的前情提要,因为所有的硕博期间课题,都是因为导师是这个方向,所有硕博期间取得的成果、走过的弯路,也是由于有一个对学生足够信任,给学生足够空间,但是又很忙碌,难以给学生具体指导的导师。

(一)专业背景

对于Ravi的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之前也曾经说过,是一个材料与力学交叉的专业,这个专业由于不太容易找到工作(特别是本科毕业之后),读研率奇高,而且研究生招生的时候,这个专业将劈裂为两个,也就是本科时候有25个人,硕士将增加到两个班50人,因此考研也比较容易。
对于准备选专业的各位同学、家长,建议在报考专业的时候选择读研率低的,而不是读研率高的专业(就算想要读研)。因为读研率高说明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血的教训哈哈,当年比较想读研,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终于想明白为何某些专业读研率高,因为不读研没有出路啊啊啊。
继续讲Ravi选导师的故事,我们专业要求学生在大三的时候选导师,而英才学院更是要求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要选导师(不论哪个专业,因为英才学院学生默认以后是要读研的),主要的强制措施是创新学分,每个学期填导师评价表可以获得0.5个学分(大一到大三),毕业要求4学分,仍然缺少的一个学分可以通过选创新研修课补足。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但是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学校的选课系统经常崩溃,Ravi的运气就是“您在冲突中被牺牲”,刷新之后就发现课程已经被选完了。因此,有时候Ravi会求助于迷信,比如看看星座,选课那天适合吃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之类的,有一天看到说要吃血肠,果然吃完之后不仅自己选到了,还帮两个同寝选了课(封建迷信活动,请勿模仿,如有雷同,你是我同寝)。
我们的班级的同学是以机械专业为主,小专业被选到英才学院的只有3个同学,选导师的时候,正赶上学校里的本科生科技创新立项,刚进入大学的Ravi对研究抱有一些热情,就想着选导师也当作科创的指导老师。于是我问了我们的班主任,让他帮我推荐(我想,也就是因为班主任是机械专业,否则我可能直接选班主任当导师了,有个师弟就是选了他的班主任,也是我导师课题组里的小老师。因此年轻老师当班主任还是很好的选择,可能招到第一个学生。也有的老师是通过讲课来招生的,青椒们可以多多努力宣传自己)。

(二)我如何获得一个导师

班主任推荐了复材所的Z老师,说是他的朋友(所以各位青椒也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的朋友圈,就算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专业都不一样的其他青椒,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能够给您推荐一个资质不错,emmm并不是说我自己啊,的学生呢)。那时候Z老师还年轻,36岁,之前破格评选了副教授,在我选他作导师的当年评上了教授(期末我拿着写着职称为副教授的导师评价表找他签字的时候,他把“副”字划掉了,记忆犹新)。想到现在,12年过去了,又是一旬,又到了导师的本命年,已经48岁了,看到年初时候,导师已经戴上了老花镜,不由得感慨万千。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于是去导师那里报到,大一学生在二校区,这也是第一次去到一校区,又是科学园,根本不认路。导师说在科技园,地图上查了一通,发现了“哈工大科技园”,于是拉上两个志同道合,也想要做科创的同寝就出发了。
到了所谓的科技园一看傻了眼,那里根本不是实验室,是一个产业园,也就是一堆科技小公司的办公楼。问楼下的看门大爷,说我们描述的地方可能是科学园,于是继续赶路,栉风沐雨(当天下着小雨),星夜(这还不至于)兼程,从离复材所最远的一个门进了科学园(毕竟那个年代还没有百度地图,高德也没有)。
导师开着车,在一座刻满动物的桥上(科学园之前是动物园)接我们几个去实验室,在给我们讲了一堆当时根本不懂的名词之后,跟我们说了一个关于LED散热的项目。临走的时候随手给了我们回去的路费,就恰好在ATM机坏掉的一周里让我不至于挨饿。那座桥还总是被我指给师弟师妹,鼓舞每个人读研读博,早日干活。
有些同学选了导师之后,会很快在实验室里开始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但是Ravi比较懒,大四的时候毕业设计都不好好做,何况是大一,终于并没有认真完成科创任务,虽然申请了立项,但是之后的检查过程都没有参加,不过好在也没有领取任何经费,奠定了Ravi不花钱就能毕业的基调(并不,不过做计算的的确比做实验少烧钱)。
从此,Ravi有了导师,并且这个导师只能在每学期末看到一个拿着导师评价表,匆匆出现又匆匆消失的学生。好在导师不像是Ravi一样有人脸识别障碍,否则大概都认不出这个学生吧。

(三)导师的类型以及各类型导师的优缺点

Ravi的导师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老师(师母也是一样的女强人,另一个学院的教授,学术成就甚至比导师更厉害),就导致管学生的时间比较少。而且最开始课题组的人也不多,没有小导师,学生基本上是靠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但是好处在于,课题组永远有做不完的课题,每个博士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也有源源不断的钱,可以购买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所以建议即将走向科研的学弟学妹们,选导师是一项技术活,各种类型导师有各种导师的优势,以及不足(除非是报道的那种人渣老师,有些不配为人师表)。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研究方向的兴趣等,多方面搜集资料,和师兄师姐交流,才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导师。这里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导师类型,供大家参考:
1、“妈妈”型导师
Ravi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有一份材料需要某个老师签字,Ravi过去找那个老师的时候,他正在电话里指导自己第一次写SCI论文的学生。“这个坐标轴画的不行,刻度要向内,坐标轴上的文字有点小,用相对值,把数值去掉……”,想起我的导师给我改毕业论文:“这几页下面空白部分太多,调整下排版,另外SiO2的2要变成下角标”,顿时内牛满面。
“妈妈”型导师一般比较年轻,特别是带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一一亲自过问(Ravi也有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正式工作,但是带20级毕业的本科生师弟的时候,每周一次汇报,答辩之前组织组内预答辩,十分尽心尽力)。手把手教学,亲自示范包教会(我带的几个本科生,基本毕业都至少达到我硕士甚至博士低年级水平),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甚至和学生吃饭喝酒。适合愿意和导师做朋友,希望可以多学到知识的学弟学妹,毕竟有人带着入门能够节省很多的精力,快速学到东西。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但是缺点也有,比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博士毕业找工作),如果问到“你导师是谁”,而人家又不知道,就会比较尴尬。这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比如我面试一家公司,技术面的时候,面试官看了我的研究方向,就说出了我导师的名字,看来在业内,导师的确就是一张名片。
另外,如果是初创的课题组,组内经费可能比较少,对于生化环材这种烧钱专业来说,做实验、买试剂可能有些困难。不像是我们实验室,一次实验烧10W+,经常最后一无所获,这样的烧钱速度,也只有项目多的课题组能够烧的起,而项目多,基本需要一个厉害的“老板”在背后支撑。
2、“爸爸”型导师
父爱如山,父亲一般负责家庭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但经常缺席,可能这是大部分人对父亲的理解(特别是在看了一堆流调记录之后,深有感触)。Ravi的导师,大概就可以归类于“爸爸”型。
一般的家庭里,挣钱的是爸爸,吃喝拉撒睡小事放手的是爸爸,带孩子探险的也是爸爸。“爸爸”型导师不太会管具体琐碎的日常事务,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基础性细节性问题,他们也很少过问,基本上只在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催一下学生“论文写完了吗,什么时候组织一下给我先讲讲”,以及“现在这个样子是肯定没法达到毕业要求的,还有一个月时间,需要好好改改”。
但是“爸爸”型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宽松,只要最后做出了一些成绩和贡献,对于具体过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avi也这样评价自己和导师的关系“我却也许是您教过的最不省心的学生,经常一段时间不去实验室,到了假期总是第一个跑掉,但是您却是最了解我。听课题组小老师说,您说过,我有自己的想法,也总能够在最后期限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不用过多的限制我。您的纵容和溺爱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业、科研和生活,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同时,也比别人的博士阶段多了几分精彩。”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如果“爸爸”型导师的课题组,有一个“妈妈”型小导师,而学生又挂名在大导师名下,就是非常完美的情况了。但是跟牛导时间久了,发现小导师也越来越倾向于“画饼”,所以萌新们可以多抱抱师兄师姐的大腿,总有些师兄师姐(比如说我~),热衷于指导师弟师妹。因此,导师对我的评价也很高,总是说我做了很多本来应该是他做的事情。
3、“老板”型导师
属于这个层级的,就是更加厉害的老师了,特别是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比如院士)和领导地位(比如校长)的老师。如果说“爸爸”型导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术、生活、性格等还是有相当的了解,只是在细节方面把控的比较少(比如说,我们组还是会开开组会、聚聚餐的,虽然现在频率低了很多)的话,很多“老板”型导师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学生。
科研大神指点迷津:如何get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以及和导师相处?
比如,有一次某校长给一个优秀学生颁奖,就问那个学生:“同学做得很不错啊,你导师是谁啊?”然后这个同学神情复杂地看了看校长:“我导师是你啊。”
不过跟着“老板”型导师,可能会有更多的资源,在找工作和之后的发展中,可能都会用得到。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如何选到一个导师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包括:
1、学生如何选到一个合适的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导师的类型匹配度进行选择,当然,建议可以对课题组的情况进行调查,比如如果选了一个“老板”型导师,然后被分配到“爸爸”型导师(副导师)的课题组,具体指导自己的是课题组里“妈妈”型青椒,就比较幸福了。但是问题在于,你的研究成果可能要分给青椒一部分(如果只提出要共一、通讯或者二作,已经算是很厚道了,甚至有老师要一作的)。
2、青椒如何招到一个合适的学生:可以当当班主任,或者上课的时候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多做宣传,另外扩大朋友圈很重要。如果背靠大牛,第一个学生应该就是大牛的学生,让自己带或者做副导师的多。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1/33fad2cfa0/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