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1. Adv. Mater.:原子分散的Co2MnN8/C助力高效ORR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原子分散的过渡金属-氮/碳(M-N/C)催化剂已成为氧还原反应(ORR)中最有前途的贵金属对应物替代品,但是目前报道的M-N/C催化剂通常是普通的M-N4基团,只有一个单金属活性位点,活性不足。

基于此,复旦大学吴仁兵教授和方方教授、西安工业大学潘洪革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独特的三核活性结构,氮配位的一个Mn原子与两个Co原子(Co2MnN8)锚定在N掺杂的碳上(Co2MnN8/C),作为高效的ORR催化剂。测试发现,所制备的Co2MnN8/C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ORR活性,具有0.912 V的高半波电位和优异的稳定性,不仅超越了Pt/C催化剂,而且创造了Co基催化剂的新纪录。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作者研究了Co2MnN8/C催化剂优越的电催化活性。首先计算了含氧中间体在CoN4和MnN4模型上的自由能。MnN4的极限电位远低于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模拟真实的ORR过程。在Co2MnN8模型上,计算得到的*OH吸附自由能(ΔG*OH)为负值,可保证*OH在ORR过程前的自发吸附。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计算得到的CoN4-OH和MnN4-OH模型极限电位分别为0.9 V和0.79 V,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OH吸附模型作为ORR活性位点的合理性。从1.23 V电位下的自由能图看出,t-Co2MnN8-2OH和CoN4-OH在* + O2 + H+ + e → *OOH的初等步骤上坡最陡,称为速率决定步骤(RDS)。当ORR发生在MnN4-OH表面时,*OH的解吸(*OH + H+ + e → * + H2O)成为具有0.444 V的大过电位的RDS,证实了Mn与OH之间的强结合强度。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Atomically Dispersed Co2MnN8 Triatomic Sites Anchored in N-Doped Carbon Enabling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10975.

 

2. Adv. Mater.:CCSO/NC-2高效催化ORR/OER,助力Zn-空气电池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可通过取代配合物的部分离子来调节,从而获得调谐的本质氧还原反应(ORR)或析氧反应(OER)电催化活性。然而,阴离子调控过渡金属配合物的ORR活性仍不理想,异质阴离子结的构建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基于此,广州大学刘兆清教授和欧阳婷副教授等人报道了利用原子掺杂策略制备CuCo2O4-xSx/NC-2(CCSO/NC-2)作为电催化剂,在0.1 M KOH条件下对OER和ORR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耐久性。对于ORR,CCSO/NC-2表现出0.75 V的半波电位和较低的Tafel斜率(69.3 mV dec−1),而对于OER,CCSO/NC-2在10 mA cm−2时表现出较低的过电位(340 mV)和较小的Tafel斜率(121.3 mV dec−1)。此外,开路电位为1.43 V的催化剂组装Zn-空气电池在300 h循环稳定后仍保持性能。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S掺杂CCSO/NC-2催化剂具有优异的OER/ORR活性的机理。CuCo2SxO4-x的模型基于CuCo2O4模型,O/S比为2.52。黄色区域为电子聚集区,绿色区域为电子给出区。在CCO和CCS中,电子耗尽区和电子给予区都是相对局域化的,在CCSO中,S的引入导致了电子的非局域化,使得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更加迅速,建立了电子快速传递通道。作者构建了传统的ORR四步机理,通过四个连续的质子和电子转移步骤,中间产物*OOH、*OH和*O,其中*代表Co位点上吸附的活性物种。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此外,CCO、CCSO和CCS样品的ΔG值分别为0.81 eV、0.98 eV和0.65 eV,表明CCSO具有良好的反应动力学。作者还计算了每种催化剂的理论过电位,CCSO为0.24 eV,表明材料在理论和实际测试中都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计算的d波段中心变化中,CCSO(-1.35 eV)>CCO(-2.19 eV)>CCS(-2.36 eV),d带中心能量的逐渐增加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偶联产生了升高的反键能带,并且更多的反键能带位于费米能级以上,从而形成更多的空轨道,增强了键的稳定性。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Hetero-Anionic Structure Activated Co-S Bonds Promote Oxygen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igh-Efficiency Zinc-Air Batteries.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303488.

 

3. Adv. Mater.:L12-Pt3Co@ML-Pt/NPC10实现高效ORR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缓慢和Pt基催化剂耐久性不佳严重阻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商业化。

基于此,福州大学程年才教授等人报道了通过活性氮掺杂多孔碳(a-NPC)的约束效应,定制了由Pt基金属间核施加的Pt皮的晶格压缩应变,以实现高效的ORR。优化后的L12-Pt3Co@ML-Pt/NPC10催化剂具有优异的质量活性(1.72 A mgPt−1)和比活性(3.49 mA cmPt−2),分别是商用Pt/C的11倍和15倍。此外,L12-Pt3Co@ML-Pt/NPC10在30000次循环后仍保持98.1%的质量活性,100000次循环后仍保持95%的质量活性,而Pt/C在30000次循环后仅保持51.2%的质量活性。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ORR关键中间体的PDOS中,O-物种的S轨道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表明中间体转化效率高,降档趋势揭示了高效还原过程。作者模拟了纯Pt、L12-Pt3Co@1ML-Pt和L12-Pt3Co@2ML-Pt上的四-电子(4e)ORR过程的自由能图。L12-Pt3Co@1ML-Pt和L12-Pt3Co@2ML-Pt的氧吸附较纯Pt明显减弱(小G*O-G*OH),减轻了中间*OH在Pt上的过量吸附。但L12-Pt3Co@2ML-Pt的氧吸附强度太弱,导致从*OH的去除到*O2的活化有一个决定速率的步骤转移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此外,聚集在表面Pt原子附近的电子可以在ORR中快速地向反应中间体提供电子,进一步促进电催化过程。对于Pt基合金催化剂,不同金属(Cr、Mn、Fe、Co、Zn)的引入通过诱导相应的晶格应变导致Pt的d-带中心发生位移,导致Pt原子对中间体的吸附性质不同,最终调节催化剂的性能同时,L12-Pt3Co@1ML-Pt催化剂由于其更合适的晶格应变和比表面电子结构,具有最接近火山顶部的性能。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Tailored Lattice Compressive Strain of Pt-skins by the L12-Pt3M Intermetallic Core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301310.

 

4. J. Am. Chem. Soc.:研究异核双原子催化对回避CO2还原结垢关系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中,CO2活化是第一步,然后是后续的加氢反应。分子CO2分子活化和CO2还原产物析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限制了CO2RR的催化性能。基于此,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武汉大学翟月明教授等人报道了在有序多孔碳上设计了一种异质核Fe1-Mo1双金属催化对,具有高催化性能,可以驱动电化学CO2还原为CO。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结构-CO2RR活性的相关性。从DMCPFe1‑Mo1-NC到吸附CO2的电荷转移(0.71 |e|)远远大于从Fe1‑NC到吸附CO2的电荷转移(0.002 |e|),表明DMCPFe1‑Mo1-NC可以更有效地激活CO2。*CO2在DMCPFe1‑Mo1-NC上质子化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分别对应于两个质子化位点(O1和O2原子)和两个不同的过渡态(TSs)。

在第一种情况下,质子与O1反应,O1与Fe位点上的C原子结合,形成*COOH中间体,类似于Fe1-NC。进一步质子化后,在Fe1-Mo1上形成具有双齿吸附构型的*CO TS,然后在DMCPFe1‑Mo1-NC上转变为Mo上的*CO。*CO解吸是电位决定步骤(PDS),其能垒为1.55 eV,甚至大于Mo1-NC的能垒。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对于第二种可能的反应途径,第一个质子-电子对攻击与DMCPFe1‑Mo1-NC的Mo原子成键的O2,形成*OH,导致CO键断裂。第一步质子化的自由能变化和能垒分别为0.40和0.78 eV,比O1原子的第一步质子化分别低0.53和0.92 eV。在Fe原子释放*CO和*OH在Mo位点上的第二次质子化之后,DMCPFe1‑Mo1-NC的结构得以恢复。DFT计算表明,Fe1-Mo1双原子催化对不仅在单个Fe位点上保持了固有的适度CO吸附,而且通过桥构型极大地促进了CO2的活化,有效地打破了CO2还原结垢关系。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Circumventing CO2 Reduction Scaling Relations Over the Heteronuclear Diatomic Catalytic Pair.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3426.

 

5. J. Am. Chem. Soc.:具有限氢孔道的甲酸铝对烃类中CO2的识别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吸附分离从碳氢化合物中独家捕获CO2是石化工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特别是对于乙炔(C2H2)的生产。然而,CO2与C2H2的物理化学相似性阻碍了CO2优先吸附剂的发展,CO2主要通过C识别,效率较低。

基于此,新加坡国立大学赵丹教授和Anthony K. Cheetham等人报道了超微孔材料Al(HCOO)3(ALF)可以从碳氢化合物混合物中捕获CO2,包括含有C2H2和CH4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物。ALF表现出86.2 cm3 g-1的显著CO2容量和创纪录的CO2/C2H2和CO2/CH4吸收比。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DFT-D3)计算,作者比较了ALF中CO2和C2H2的吸附热(Eadsorb)。尽管C2H2不容易吸附到ALF中,但结果表明C2H2对ALF的SC和LC的吸附效果与CO2的吸附效果大致相似。由于甲酸配体的所有C-H键都指向SC而不是LC,C2H2表现出对LC的偏好,而CO2则倾向于SC。通过检查吸附计算结果,作者观察到CO2和C2H2在SC中表现出优先取向。CO2朝向C-H键,而C2H2倾向于垂直方向。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LC中,CO2和C2H2在吸附能上没有优先取向,表明它们可以表现出位置紊乱。基于这些结果,作者认为CO2/C2H2的分离不是由热力学效应驱动的,因为吸附热都是有利的。在ALF结构中可能发生的转化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1)在两个小空腔之间的客体分子(CO2或C2H2)的转化;(2)在小空腔和大空腔之间的客体分子转化。结果表明,C2H2进入大空腔受到高度阻碍,并且CO2在两种类型的孔之间的通过比C2H2更容易。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Exclusive Recognition of CO2 from Hydrocarbons by Aluminum Formate with Hydrogen-Confined Pore Cavities.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1705.

 

6. Nat. Commun.:Ru1Cu SAA催化CO和亚硝酸盐高效合成甲酰胺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环境条件下,通过电化学C-N偶联反应转化为高附加值有机氮化合物是实现碳中和以及有害物质高价值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此,湖南大学谭勇文教授和中国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詹丁山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在环境条件下用Ru1Cu单原子合金(Ru1Cu SAA)从一氧化碳(CO)和亚硝酸盐(NO2)中选择性合成高价值甲酰胺的电化学过程,该过程在-0.5 V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甲酰胺选择性,法拉第效率(FE)为45.65±0.76%。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Ru1Cu SAA界面上C-N耦合形成HCONH2的过程。优化后的Ru1Cu SAA模型对NO2和CO的吸附能证实,Ru1Cu SAA更有利于NO2的吸附,表明Ru1Cu SAA表面会富集NO2。Bader电荷分析表明,Ru1Cu SAA吸附的*NO2物种得到-0.94 |e|,而吸附的*CO物种得到-0.67 |e|,表明Ru位点与*NO2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Ru位点与CO*之间的相互作用。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反应过程中,Ru位点更有利于NO2的吸附,而CO则更倾向于吸附在靠近Ru位点的Cu位点上。当CO吸附在毗邻Ru的Cu位点上时,Ru位点上NO2的吉布斯自由能可以从-1.80 eV降至-1.83 eV,说明Cu位点上活化的CO分子进一步促进了NO2在毗邻金属位点上的吸附和活化。

结果表明,路径2(*CO*NOOH→*CO*NOHOH,ΔG=0.31 eV)的决定速率步骤能垒(RDS)低于路径1(*CO*NO→*CO*NOH,ΔG=1.28 eV)。因此,形成*NOHOH中间体代替*NO,可以降低整个反应的RDS能垒,有利于加速后续质子化过程,提高甲酰胺的电合成性能。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Efficient electrosynthesis of formamide from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ite on a Ru-dispersed Cu nanocluster catalyst.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8603-5.

 

7. ACS Nano:MXene@RuCo NPs协同催化高效整体水分解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开发高效、稳健的析氢/析氧(HER/OER)电催化剂是实现绿色氢气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基于此,重庆大学党杰教授等人报道了利用协同界面优化指导策略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异质结电催化剂(MXene@RuCo NPs)。在碱性介质中,MXene@RuCo NPs的HER/OER的过电位分别为20 mV和253 mV,可以提供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在高电流密度下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两种不同MXene类型的总能量和态密度。对比Ti3C2Tx,双金属Ti2VC2Tx具有更低的总能量和更高的费米能态密度,其稳定性和导电性更好,电子传递速率更快。Co NPs的正极为ΔGH*(0.605 eV),表明Co位点对氢质子的吸附能力较弱,过程缓慢。但RuCo NPs在Co位点表现出显著的ΔGH*(0.490 eV)降低,而在Ru位点表现出更为负的ΔGH*(-0.418 eV)。

结果表明,Ru的引入可以加速H*在RuCo NPs上的吸附/解吸过程,表明Co和Ru原子之间具有较大的协同作用。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耦合MXene后,作者构建了非均相界面表现出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MXene表面带负电荷的官能团可以不断地向RuCo界面提供电子,从而优化了活性位点上H*的吸附。其中,Co位点达到了最吸引人的ΔGH*,为-0.332 eV,而Ru位点与RuCo NPs相比表现出稳定的ΔGH*,为-0.430 eV,表明H*优先稳定在Co位点。

RuCo NPs的限速步骤转变为OOH*中间体形成的步骤,其能垒较低,分别为2.37 eV(Co位点)和2.15 eV(Ru位点),表明理论过电位降低。在耦合MXene后,MXene@RuCo NPs中Co位点限速步的能垒进一步降低至2.19 eV,低于RuCo NPs。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Collaborative Interfa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Guided Ultrafine RuCo and MXene Heterostructure Electr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3c02956.

 

8. ACS Catal.:Ninp@PS(H450)助力WGSR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二氧化硅(SiO2)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惰性载体,有限的研究集中在其在构建活性金属-(氢)氧化物界面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利用SiO2修饰镍(Ni)表面可显著提高其对水煤气转换反应(WGSR)的催化性能。基于此,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和傅钢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Ninp@PS(H450)催化剂,其在350 ℃下的WGSR速率高达725±7 μmolCO gcat-1 s-1,对比已报道的Ni基催化剂,这是最高值。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通过DFT计算发现,通过0.19 eV的小势垒,H2O很容易解离成SiO-H和Ni-OH。在第三阶段,SiO-H和Ni-H偶联到H2必须超过1.53 eV的高势垒,表明SiO-H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都是化学惰性的。DFT计算表明,在第一阶段,不仅H2O的解离吸附,而且CO在Ni(111)表面的共吸附在能量上都是有利的。CO、OH和H的共吸附相对于反应物在气相中为-2.62 eV。基于Bader电荷分析,作者发现界面Ni原子的正电荷为+0.17至+0.16 a.u。因此,CO、OH和H在这些原子上的吸附被抑制。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在第二阶段有三个相互竞争的途径:羧基途径、甲酸途径和氧化还原途径。对于Ni(111)和Ni(111)@PSH,涉及CO* + OH*→HOCO*反应的TS2预测值分别为1.23和0.92 eV。势垒的差异可能源于CO吸附的能量差。不仅H2O的解离反应,而且CO和OH的偶联反应也经常被认为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RDS)。下一步,HOCO*将进行脱氢反应,生成CO2和H*(TS3)。DFT结果表明,TS3在两个表面上的势垒均接近简并,但从热力学角度看,Ni(111)@PSH上的脱氢比Ni(111)上的脱氢有利。

【计算+实验】顶刊集锦:郑南峰、赵丹、谭勇文、潘洪革、刘兆清等计算成果

Ensemble Effect of the Nickel-Silica Interface Promotes th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ACS Catal., 2023, DOI: 10.1021/acscatal.3c00388.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5/bd89839f38/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