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成果简介
将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转化为增值的多碳(C2+)产物是实现碳闭循环的一条有吸引力的途径。到目前为止,催化剂表面竞争性的*CO和*H中间体在乙烯和乙醇途径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了解。
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等人通过对Cu进行不同烷基链长的烷烃醇的改性,设计并实现了动力学控制的*CO和*H的可控平衡,揭示了其对乙烯和乙醇途径的贡献。
表征和模拟表明,CO2和H2O的传质与界面润湿性有关,这可能导致动力学控制的*CO和*H比的变化,从而影响乙烯和乙醇的途径。通过调节亲水性界面到超疏水性界面,反应限制由动力学控制的*CO供应不足转变为*H供应不足。
乙醇/乙烯比可以在0.9~1.92的范围内连续调整,对乙醇和多碳(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分别达到53.7%和86.1%。在C2+偏电流密度达321 mA cm-2下,C2+法拉第效率可达80.3%,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佳数值之一。
相关工作以《Tunabl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ethanol and ethylene with controllable interfacial wettability》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巩金龙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第16篇论文!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文导读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1. 润湿性可调的修饰Cu电极的表征
作者通过溅射法在碳纸上负载Cu催化剂。为了制备润湿性连续可调的修饰层,用不同长度的烷基链烷醇对Cu表面进行修饰,分别记为Cu-4C、Cu-7C、Cu-12C和Cu-18C(Cu-xC,x为烷基链中碳(C)原子数)。XRD谱图表明,两种Cu催化剂均倾向于暴露Cu(111)面。TEM图像和EDX谱图也显示了2-3 nm的连续均匀的烷硫醇层,并进行了润湿性修饰。
Cu 2p的XPS和Cu LMM的俄歇电子能谱(AES)表明,Cu-S配位键是通过烷硫化作用形成的。此外,作者还建立了烷烃硫醇的烷基链长与接触角的关系。通过改变烷基链的长度,烷基硫醇处理后的Cu的接触角可以可控地增加,接触角分别为43°、95°、112°、131°和156°。因此,本文成功在Cu上获得了具有连续可调润湿性和均匀结构的改性层。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2. 可控润湿性对CO2电还原性能的影响
为了评估润湿性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在三室流动电解槽中对不同润湿性的Cu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估。在疏水型的Cu催化剂上,析氢FE迅速降低至10%以下。随着疏水性(接触角从43°增加到131°)的增加,C2+(乙烯、乙醇、丙醇)的FE从55.4%增加到86.1%,对应的电流密度从91.4 mA cm-2增加到103.3 mA cm-2(图2a、b)。
有趣的是,当疏水性进一步增加到接触角为156°时,C2+的FE和偏电流密度显著降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C2+法拉第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C2+产物的偏电流密度增加。因此,即使在4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C2+法拉第效率也可以保持高达80.3%,对应于321 mA cm-2的C2+偏电流密度,这是最佳性能之一(图2c)。
随着接触角从43°增加到131°,乙醇/乙烯比从0.90增加到1.93,随后下降到1.13。乙醇的FE从23.8%提高到53.7%,超过了目前报道的大多数Cu基电催化剂(图2d、e)。在超疏水条件下(CA=156°),Cu催化剂对乙烯的FE明显增加,而乙醇的生成明显受到抑制(图2e)。下面将讨论润湿性调节乙醇和乙烯的机理。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3. 可控润湿性对CO2传质、*CO覆盖的影响
众所周知,CO2的传质(局部CO2浓度)可以影响*CO2(*CO的前驱体)、*CO和*H的覆盖,从而进一步影响乙烯和乙醇的反应途径。图2也显示,通过改变催化剂的润湿性来调节局部CO2/H2O比,可以控制动力学控制的*CO/*H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研究了与动力学控制的*CO和*H相关的催化剂层中CO2和H2O的传质。作者建立了有/无烷硫醇改性层的模型,对催化剂表面CO2进行定量(图3a)。通过模拟CO2浓度验证了气体扩散的差异。改性后,气-电解质界面处气体反应物的可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未改性的亲水Cu催化剂相比,烷硫醇改性层的气体扩散距离增加,这是由于气体扩散的改善。
CO2传质对局部CO2浓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直接测量催化剂层中局部CO2浓度是困难的。为了研究不同界面润湿性下的局部CO2浓度,制备了不同气液固接触的对照样品,利用荧光电化学光谱(FES)在100 mA cm-2时电位仪下进行了原位测量。如图3b所示,所有样品的局部CO2浓度在电解过程中下降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对于三相接触电极,增加疏水性可以缩短局部CO2浓度的弛豫时间,提高平衡浓度,有利于CO2传质。由于气体扩散的改善,高疏水界面上局部CO2浓度的恢复速度更快。这些结果表明,界面接触状态影响CO2从体相到催化剂的传质过程,从而影响催化剂附近的局部CO2浓度。
疏水处理还能促进CO在CO还原反应中的扩散。因此,可以排除亲水性Cu电极上有限的CO2传质完全是由于CO2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图3c)。与CO2RR一样,CORR中两个*CO物种之间的直接耦合被广泛认为是主要的C-C耦合机制。此外,*CO的覆盖率取决于催化剂附近CO的局部浓度。因此,直接使用CO作为反应物可以提高关键中间体*CO的覆盖率,从而有利于乙醇的生产。
局部CO2浓度会进一步影响*CO的覆盖,从而影响乙烯和乙醇的反应途径。因此,采用原位ATR-SEIRAS进一步评估界面润湿性对中间体吸附的影响。如图3d、e所示,对于疏水处理的Cu电极,*CO覆盖率更高。*CO吸附的增强可归因于在高局部浓度的CO2下,在疏水Cu表面上积累更多*CO的高产率。由于催化剂层的润湿性,在宽电压范围内*CO覆盖的差异是乙烯和乙醇途径的关键因素之一。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4. 可控润湿性通过影响H2O传质、进而影响*H覆盖
作为另一个关键中间体,表面的*H中间体受H2O传质的影响。为了阐明H2O传质对乙烯和乙醇反应途径的影响,作者比较了不同润湿性Cu催化剂对不同电解质的析氢反应(HER)性能。如图4a、b所示,HER的性能不受外部气体扩散的影响,而是由水的可用性和输运决定的。因此,更强的亲水性有利于HER,因为它能更有效地传输水。
由于*H在Cu上的吸附非常弱,因此无法通过原位拉曼光谱或原位ATR-SEIRAS光谱(图3d、e)观察到*H在Cu上的峰。目前,*H覆盖率可通过*CO覆盖率或H2O含量间接考察。*H和*CO占据了Cu的大部分表面位置,导致*H和*CO直接竞争表面位点。根据原位ATR-SEIRAS光谱(图3d, e)和原位拉曼光谱的结果,疏水性越高,*CO覆盖率越高,相应的*H覆盖率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含水量间接推导出*H覆盖率。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测量(CLSM)观察界面附近可用水的变化(图4d-f)。为了确定吸附水与不同润湿性的相关性,选择沿z轴的横截面图像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未经改性,电解质可以渗透到Cu催化剂的亲水性表面。由于Cu表面的亲水性,液固界面迅速占据催化剂(Cu)的整个表面。而处于超疏水状态的催化剂层(Cu-18)则以气固界面为主。这些结果表明,由界面润湿性引起的界面接触状态的变化影响了CO2和H2O的传质,这可能是同时调节动力学控制的*CO和*H的关键因素。
巩金龙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5. 可控润湿性对乙烯和乙醇反应途径的作用
基于上述,可以推导出界面润湿性对乙烯和乙醇途径的影响机理(图5)。*CO覆盖率和*H覆盖率已被广泛认为是选择性生产乙烯或乙醇的关键因素。
局部CO2和H2O浓度通过润湿性引起的*H和*CO覆盖率的变化可能是乙烯和乙醇选择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改变*CO/*H表面覆盖不仅影响乙烯和乙醇的生成,还会影响其他产物。总的来说,随着疏水性的增加,界面结构由液固界面(CA: 430)向气液固界面(CA: 1310)再向气固界面(CA: 1560)转变。不同的界面结构会影响CO2和H2O的传质,从而导致*CO和*H覆盖率的变化。实验数据表明,疏水性的增加会导致*CO覆盖率的增加和*H覆盖率的降低(图5b)。
进一步了解不同润湿性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途径(图5c)。平衡时,中间体(*CO,*H)的表面覆盖率与反应物(CO2,H2O)的浓度成正比。通过对不同烷基链长的烷硫醇进行改性,疏水改性可以增强气体的传质,增加CO2的表面吸附,即产生更多的*CO2中间体。
而且,疏水表面可以进一步捕获生成的CO,从而增加CO的局部浓度和*CO中间体的覆盖率,从而增强C-C与C2+产物的耦合。另一个关键的中间产物*H是从溶液中转化而来的。如前所述,*H覆盖率可以通过含水量间接推导出来。因此,疏水表面会阻碍吸水,降低*H覆盖率。因此,可以通过可调控的润湿性来调控*CO/*H比,从而调节乙烯与乙醇的反应途径。
在不同的界面润湿性下,不同的选择性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图5d)。随着疏水性的增加,C2+和乙醇的法拉第效率先升高后降低,表明C2+反应途径可以通过平衡CO2和H2O的传质来调节。
文献信息
Tunabl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ethanol and ethylene with controllable interfacial wett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351-2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4/0b75a44b71/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