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原子分散铋活化铋纳米团簇位点促进电催化过氧化氢产生

Angew.:原子分散铋活化铋纳米团簇位点促进电催化过氧化氢产生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氧化剂,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医疗和环境修复等领域传统。工业上,H2O2主要通过蒽醌法生产,而蒽醌法高度依赖能源密集型工艺,其中涉及昂贵的Pd催化剂。

电化学双电子氧还原反应(2e ORR)是在环境条件下直接合成H2O2且无任何有害副产物的理想绿色途径。然而,ORR的2e转移和缓速动力学特性严重阻碍了该反应过程,这就需要高性能的催化剂来驱动2e ORR。

一般来说,贵金属催化剂是2e ORR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但贵金属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构建具有原子分散的非贵金属过渡金属位点(如Fe、Co和Ni)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已被广泛探索,这些催化剂凭借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可调节的电子结构在电催化ORR中显示出优越的性能。

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学赵娣、张加涛和安徽大学柳守杰以及清华大学陈晨(共同通讯)等人提出了一种铋基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与氧(O)和硫(S)原子协同作用的单原子Bi位点和Bi纳米团簇(Biclu)(统称为BiOSSA/Biclu),可以用于高选择性ORR生成H2O2

Angew.:原子分散铋活化铋纳米团簇位点促进电催化过氧化氢产生

由于所制备的样品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和电子结构,本文利用旋转环圆盘电极(RRDE)测试了催化剂在0.1 M KOH和1600 rpm下的2e ORR性能。测试后发现,从BiOSSA/Biclu、BiOSSA、BiOSA/Biclu到BiOSA,环电流逐渐减小。具体来说,BiOSSA/Biclu在0.49 VRHE时具有最大的环电流(0.209 mA),这意味着其可能具有最优的2e反应趋势。同时,本文还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得到了它们的电子转移数(n)和相关的H2O2选择性。

令人满意的是,BiOSSA/Biclu在相对较宽的电位范围(0.4-0.7 VRHE)内,H2O2选择性最高(最大值为95%),电子转移数最低,低于2.2。相反,对于没有S原子配位的BiOSA/Biclu,其2e活性显著下降,例如H2O2选择性从95%下降到57%,这表明S原子配位可以调节催化位点的电子结构,从而优化2e ORR选择性。

之后,受BiOSSA/Biclu的H2O2选择性高和测试稳定性好的启发,本文设计了一种H型电解槽,用于实际的H2O2合成,以验证其工业化的可行性。测试后发现,BiOSSA/Biclu电催化剂在0.3-0.7 VRHE宽工作电位下表现出90%的H2O2法拉第效率,远优于其他对比催化剂。此外,BiOSSA/Biclu电催化剂随着工作电位的负移,H2O2产率逐渐增加,在0.3 VRHE时达到最大值11.5 mg cm-2 h-1,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催化剂。

Angew.:原子分散铋活化铋纳米团簇位点促进电催化过氧化氢产生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形式的Bi和真实的活性位点的作用,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本文首先计算了所有可能活性位点的过电位,可以清楚地看到,BiOSSA(0.17 V)的过电位远低于BiOSNP(0.34V),这表明对于2e ORR,Bi单原子催化位点优于纯Bi表面。此外,BiOSA的过电位(0.41V)远高于BiOSSA,这表明单原子位点Bi的活性受配位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引入S原子显著提高了其催化性能。

有趣的是,负载单原子Bi的相邻Bi团簇后,无论将该团簇放置在单原子的上方、下方和侧面的空间位置,当单原子Bi作为活性位点时,其过电位值(分别为0.28 V、0.27 V和0.41 V)均高于BiOSSA,这意味着Bi团簇对单原子的催化性能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如果将负载的Bi纳米团簇作为活性位点,无论将其放置在单原子上部和侧面的空间位置上,计算出的相关过电位均明显降低到几乎为零(分别为0.05 V和0.02 V),这有力地验证了Bi纳米团簇位点比Bi单原子位点更有利于2e ORR。

此外,理论计算结果还表明,对于BiOSSA/Biclu,Bi纳米团簇(而不是Bi单原子)作为活性位点,催化剂具有适当的△GOOH*,并表现出最低的过电位。然而,在没有Bi单原子的情况下,过电位会增加,这表明原子分散的Bi位点和调节的配位环境提高了Bi纳米团簇的活性。总之,这一工作提供了一种修饰Bi基催化剂电子结构的新策略,可以用于高选择性电催化2e ORR。

Angew.:原子分散铋活化铋纳米团簇位点促进电催化过氧化氢产生

p-Block Bismuth Nanoclusters Sites Activated by Atomically Dispersed Bismuth for Tandem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4488.

https://doi.org/10.1002/ange.202304488.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3/828ff87677/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