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用于固态Cu-Li电池的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成果展示

利用Cu的双-电子氧化还原特性,铜-锂(Cu-Li)电池可以提供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然而,Cu-Li电池受到传统电解质中铜离子溶解度有限和穿梭效应的困扰,导致能量密度低和循环稳定性差。
基于此,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和深圳大学李永亮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用于固态Cu-Li电池的具有DES gel/LATP/DES-FEC gel结构的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该Cu-Li电池的主要特点如下:(1)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共晶-溶剂的凝胶(DES gel),以溶解和保留正极侧电化学产生的Cu离子,因为其金属物种的溶解度异常高;(2)设计了含有10 wt%碳酸氟乙烯酯添加剂的DES gel层(DES-FEC gel),以稳定负极侧的Li沉积/剥离;(3)使用Li1.4Al0.4Ti1.6(PO4)3(LATP)夹层来防止Cu离子的交叉,并允许Li+的排他性传输。
所制备的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DES gel/LATP/DES-FEC gel)表现出足够的Li+电导率(25 ℃时为0.55 mS cm-1)和宽的电化学窗口(>4.5 V vs Li+/Li)。具有该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的可再充电固态Cu-Li电池提供了511 mA h gCu-1的高可逆容量,同时在120次循环中表现出97%的容量保持率,伴随着1451 W h kgCu-1的比能量(在200 mA gCu-1下)。当Cu-Li电池以电流密度为1000 mA g-1进行循环时,仍可以实现325 mA h gCu-1的容量,同时比能量为635 W h kgCu-1。此外,该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设计也适用于其他金属正极电池。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背景介绍

基于低成本金属正极(Cu、Fe和Ni等)的电化学溶解/沉积的电池化学,因其更高的理论容量、丰度、环境友好性和易于提取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可再充电的Cu正极电池特别理想,例如Cu-Li电池,因为即使在中性电解质中Cu金属也易发生双-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此外,采用低电势Li负极能够实现高输出电压。原则上,Cu-Li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可描述如下: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在充电过程中,金属Cu被氧化溶解在电解质中,Li+迁移到负极并被镀成Li金属。Cu的剥离/沉积发生在正极,同时Li的剥离/沉积发生在负极。Cu正极具有838 mA h gCu-1的理论容量,成熟的工艺,易于规模化生产。然而,对可再充电Cu-Li电池的研究未能与其他电池系统的研究相匹敌,可归因于电解质面临的挑战:1)Cu物种的溶解度有限;2)Cu物种的穿梭效应;3)离子导电性有限。
为避免安全问题并增强Li负极的兼容性,提出了具有较低Cu溶解度的碳酸盐基电解质来取代Cu-Li电池中的水电解质。然而,这种设计牺牲了Cu离子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添加大量碳酸盐电解质,从而降低铜锂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为克服Cu-Al离子穿梭效应,在3 V Cu-Al电池中提出了以下有效的策略:采用浓电解质与离子选择膜结合;Cu溶剂化络合物与聚丙烯膜间的工程相互作用。但是,需要大量的金属正极,导致实际能量密度小。此外,这种理想的Cu离子约束常以电解质的有限离子导电性为代价,导致电池动力不足。获得高性能的可再充电Cu-Li电池,电解质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标准:(1)对Li的高兼容性:(2)Cu离子的高溶解度;(3)离子选择性高,可以完全阻断Cu离子的穿梭;(4)室温下有足够的离子导电性。

图文解读

作者利用深共晶-溶剂(DESs),以打破Cu物种溶解度与Li金属相容性的平衡关系。为制备DES凝胶,将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和琥珀腈(SCN)按不同的摩尔比(1: 4、1: 7、1: 10、1: 13和1: 16)混合,得到一系列的DES凝胶。在60 ℃加热时,混合的两种固体变成液体共晶混合物,即使冷却到室温后仍保持液体形态。在测试中,将LiTFSI/SCN的比例保持在1: 13,以保持足够的Li+导电性(20 ℃时4.12 mS cm-1)和较宽温度范围内的液态。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图1.固态Cu-Li电池示意图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图2. 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的表征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图3. 固态三明治式电解质中各组分的功能
以Cu为工作电极,Li为对照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试评估了正极反应机理。在2.0-4.1 V的恒流200 mA g-1下,对Cu-Li电池进行了恒流充放电试验。Cu电极在2.75 V和4.0 V时呈现两个充电平台,同时提供了511 mA h gCu-1的可逆容量。恒流和恒流充放电试验都揭示了Cu正极的两步充电过程。
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进一步预测了Cu-Li电池中SCN介导的Cu正极充电平台,也证实了这种两步充电机制。生成的Cu被释放到DES凝胶中,形成稳定的配合物:Cu+倾向于形成配位数为3的Cu(SCN)3配合物,而Cu2+更容易与4个SCN分子结合形成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结构。具有DES gel/LATP/DES-FEC gel的Cu-Li电池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次后,充电至4.1 V, OCV保持24 h,当放电到2.0 V时,可以保持99.6%的库仑效率,表明该电解质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抑制Cu离子交叉的出色能力。
孙学良&李永亮Angew.:>4.5 V!三明治结构的无梭固态Cu-Li电池
图4. 固态Cu-Li电池的Cu正极反应机理及电化学性能

文献信息

A Shuttle-Free Solid-State Cu-Li Battery based on a Sandwich-Structured Electrolyte. Angew. Chem. Int. Ed.2022, DOI: 10.1002/anie.202214117.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4117.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2/11/17/10a42d19b4/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